第112章:灵心隐现,迷影暗伺
秦无忧四人在战胜白鹿后,精神虽有些疲惫,但眼神中却透着坚定与期待,继续在这片逐渐明朗的森林中探寻灵虚之心的踪迹。随着雾气的缓缓消散,森林中的景色愈发清晰,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下,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然而,众人并未因此放松警惕,毕竟未知的危险或许正隐匿在这看似美好的表象之下。
秦无忧走在最前方,心中暗自思索:“灵虚之心关乎灵虚境存亡,如此重要之物,定不会轻易被寻得。这一路上虽已战胜诸多守护灵兽,但真正的考验或许还在后头。”他不时观察着周围的环境,试图从细微之处发现线索。
墨渊紧跟其后,手中翻阅着一本古老的灵诀,这是他在之前探索中偶然所得,希望能从中找到与灵虚之心相关的记载。他喃喃自语:“这灵虚境神秘莫测,诸多灵力法则交织,灵虚之心说不定与某种古老的灵力传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凌风则一边警惕地观察着四周,一边把玩着手中的晶核,心中想着:“待寻得灵虚之心后,定要找个安稳之地,好好吸收这晶核的力量,提升自己的实力,不能再拖大哥后腿。”
星尘如同一座沉默的堡垒,默默守护在众人后方,他的眼神坚定,时刻留意着周围的动静,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无论出现何种危险,都要确保大哥和兄长们的安全。”
众人沿着一条蜿蜒的小径前行,周围的树木愈发高大粗壮,树皮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突然,一阵悠扬的琴音传来,声音婉转空灵,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凌风微微一怔,说道:“大哥,这琴音如此美妙,却又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诡异,莫不是又有什么陷阱?”
秦无忧眉头微皱,示意众人小心,轻声道:“这琴音的确古怪,大家不要轻易靠近,先观察一番。”
四人顺着琴音的方向缓缓靠近,只见在一片幽静的山谷中,一位身着素白长袍的女子正坐在一块巨石上,轻抚着面前的古琴。她的身姿婀娜,面容绝美,周身散发着柔和的光芒,仿佛与这山谷融为一体。
墨渊心中警惕,暗自运转灵力,低声说道:“大哥,这女子出现得太过蹊跷,且我竟无法看透她的修为,定要小心行事。”
秦无忧点了点头,上前一步,朗声道:“在下秦无忧,与三位兄弟误入此地,不知姑娘为何在此抚琴?这灵虚境危机四伏,姑娘孤身一人,可要小心。”
女子停下手中的动作,缓缓抬起头,目光如水般清澈,却又仿佛能看穿众人的内心。她微微一笑,声音如同黄莺出谷:“几位公子不必紧张,我乃这灵虚境中的一缕残魂,在此已等候多时。”
秦无忧心中一惊,残魂竟能凝聚出如此实体,且毫无阴森之气,实在令人费解。他不动声色地问道:“等候多时?姑娘等候我们所为何事?”
女子轻轻叹了口气,说道:“灵虚境即将面临一场巨大的灾难,唯有灵虚之心才能化解。我感知到诸位公子身上有着强大的灵力,或许能肩负起拯救灵虚境的重任。”
凌风心中有些怀疑,忍不住问道:“你说的灾难究竟是什么?为何我们要相信你?”
女子眼中闪过一丝忧虑,说道:“灵虚境深处封印着一股邪恶的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印逐渐松动。一旦这股力量挣脱束缚,不仅灵虚境将化为乌有,整个灵界都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而我,曾是灵虚境的守护者之一,为了阻止这场灾难,虽魂飞魄散,却仍留下这一缕残魂在此等候有缘人。”
秦无忧陷入沉思,他深知灵界若陷入危机,后果不堪设想。但眼前这女子的话虚实难辨,实在让人难以抉择。墨渊似乎看出了大哥的顾虑,传音道:“大哥,此事太过重大,不可轻易相信。但她所言也并非毫无道理,我们不妨先顺着她的话,看看能否找到更多线索。”
秦无忧微微点头,对女子说道:“姑娘所言事关重大,我们需谨慎对待。不知姑娘能否告知我们灵虚之心的具体位置?”
女子轻轻一笑,说道:“灵虚之心隐藏在灵虚境的核心之地,那是一处被重重迷雾与灵力禁制所笼罩的神秘空间。要进入其中,需破解三道灵力谜题。这三道谜题分别代表着勇气、智慧与团结。唯有通过考验,才能找到灵虚之心。”
秦无忧思索片刻,说道:“好,我们愿意接受考验。但还望姑娘能给我们一些提示,以免我们在这毫无头绪的考验中迷失方向。”
女子点头,说道:“第一道谜题与勇气相关。在前方不远处,有一座火焰山峰,山顶有一面勇气之旗。你们需登上山顶,取下旗帜,方可通过考验。但要注意,山上的火焰并非普通之火,乃是能燃烧灵魂的幽冥之火。唯有心中无畏,方能抵御。”
秦无忧等人互相对视一眼,眼神中透着坚定。秦无忧说道:“多谢姑娘告知,我们这就出发。”
四人朝着火焰山峰的方向前行,一路上,凌风心中有些担忧,传音给秦无忧:“大哥,幽冥之火能燃烧灵魂,我们虽有灵力护体,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秦无忧微微点头,说道:“嗯,大家务必保持警惕,运转灵力护住心脉。我们一同面对,定能战胜困难。”
不多时,众人来到火焰山峰脚下。只见整座山峰被熊熊燃烧的幽冥之火所笼罩,炽热的高温扑面而来,仿佛要将一切都化为灰烬。火焰中隐隐传来凄厉的叫声,仿佛是被灼烧的灵魂在痛苦地挣扎。
星尘看着眼前的山峰,心中没有丝毫畏惧,他紧了紧手中的武器,说道:“大哥,我先上去探探路。”
秦无忧拦住他,说道:“不可,这幽冥之火太过诡异,我们一同上去,相互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