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石峻峰就到县衙起文,前往省里请咨文。家里凑齐盘缠,收拾好行囊。亲朋好友有的设宴饯行,有的赠送路费。来来往往,转眼间半个月过去了。吏房派人来说:“咨文已经到县,请石老爷领文起程。”石峻峰领了咨文,就雇了一艘名为“杉飞”的大船,带了一个叫“来喜”的书童,择日出发。他又和夫人竺氏相互嘱托了一番,这才领着蕙郎送到河岸,看着石峻峰上船进舱。之后,船鸣锣开航,他们才回家。
石峻峰一路向北,顺风扬帆,历经波涛,穿过闸坝。不到一个月,就到了京都。下船后,刚住进客栈,就有长班前来伺候。第二天,他休息了一天。第三天早晨,长班带着他前往吏部衙门,递交了咨文。他仔细打听,发现进京的人还不多。吏部贴出一张告示:
部堂示谕,应检进士知悉:俟各省投文齐集日,另行择期,当堂面验。各人在寓静候,勿得自误。特示。
石峻峰看到告示,在店里静坐无事,除了和人互相拜访,每天就带着来喜在街上游玩。玉泉山、白塔寺、药王庙、菜市口,都去逛了个遍。一天,他饭后出门,走到一个胡同里,看见有人在说《西游》的故事,外面围了很多人在听。石峻峰走到跟前,侧耳一听,说的是刘全进瓜,翠莲还魂的那一回。石峻峰心想:“这种毫无根据的传说,实在让人厌烦。”便往前走去,来到琉璃场前。他心中感慨:“这里是天师府的旧宅,以前天师在京城的时候,此地何等热闹?如今天师归山,变得如此荒凉。可见天运有兴衰,人事有起落。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一二。”他凭吊了一会儿,叹息几声,便口占一首七言律诗,抒发感慨:
景物变迁诚靡常,结庐何须饰雕梁。
阿房虽美宫终焚,铜雀空名台已荒。
舞馆歌楼今安在?颓垣碎瓦徒堪伤!
古来不乏名胜地,难免后人作战场。
诗刚吟完,他回头一看,路旁有个人手拿一本旧书,插着草标在售卖。他走过去一看,是《牡丹亭记》。石峻峰想:“这本书是四大传奇之一,是汤显祖所作。我还没看过。在店里闲坐无聊,何不买来看看,权当消遣。”于是问道:“这本书你要多少钱?”那人回答:“要四百文钱。”石峻峰说:“这书纸板虽然不错,但不太新了。旧物向来只值半价,给你二百钱。”那人说:“还请太爷多给点。”石峻峰喜欢他说话吉利,便说:“既然想看这本书,怎么能吝惜钱财。”叫来喜接过书,给了他二百五十文钱。那人得了钱,高兴地走了。
石峻峰回到店里,吃了晚饭。叫来喜点上蜡烛,把书放在桌上,从头看起。刚开始看《惊梦离魂》以及《冥判》等章节,他觉得曲词优雅,集唐诗用得恰到好处,构思奇妙,别有一番意境。他称赞道:“汤显祖真是个才子啊!”等看到《开墓还魂》这一出时,他鼓掌大笑道:“人是气聚而生,气散而死。生死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死而复生,哪有这种道理?伯有化作厉鬼,申生显灵给巫师看,连韩愈都认为这是《左传》的夸张之词,不足为信。汤显祖以才学名扬天下,为什么要编造这种荒诞不经的故事,迷惑后人呢?疑神疑鬼,是读书人的大忌。家里有读书的子弟,千万不能让他们看这本书,以免扰乱心智。”于是叫来喜,把书在蜡烛上一把火烧掉了。石峻峰在京城等候检验,暂且不提。
只是不知道蕙郎和夫人在家中情况如何?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