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多月前,松江特区已经派人出海寻找棉花。
因为从去年到现在,经过将近一年的疯狂生产,松江特区周边能够采购到的棉花几乎已经消耗殆尽,如果再找不到棉花,松江特区刚刚发展起来的纺织业将进入停摆。
可不要小看这个停摆,一旦停摆,工厂停工,谣言四起,信心动摇,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纺织业也许一夜之间就会垮塌。
所以,刘基的压力也是非常的大。
好在采用参股的方式合作之后,人力物力比之前都雄厚太多,参与进来的乡绅富商尝到了纺织的甜头,而且整个纺织集团已经关乎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他们比刘基还要急,不过他们并没有像刘基那样大的压力,因为不少乡绅富商都是有海外经商贸易经验的,他们信誓旦旦可以从海外购回棉花。
“放心吧,刘总督,一个月,我保证一个月给你把棉花运回来!”
按照原先的计划,就在这一两天,出海采购棉花的宝船就要回到了。
所以这两天,刘基每天都带着人在码头等待。
压力大呀。
国内虽然还能采购到棉花,但棉花的价格已经直线飙升,如果再搞不回棉花,那可就麻烦了。
刘基现在已经将纺织业当成了他的事业,他是看着这个行业一点一点发展起来的,而且他把他未曾实现的抱负,还有最后的热情全都放到了这里面去。
他曾在元朝做过官,但元朝的腐败让他一怒之下辞官回归故里。
后来,他又助朱元璋平定了天下,封了伯爵,他主张法制,推行汉代以降形成的“德主刑辅”理念,并为大明拟定了《大明律》,但是伴君如伴虎,再加上朝堂的纷争让他备感心累,本来他已经想着告老还乡,但没想到来到松江特区后,却激起了他久违的热情与已经远去的抱负。
放开。
来这里之前,朱元璋反复叮嘱这两个字。
来到这里后,他终于可以完全放开手脚,施行自己的治理理念。
松江特区是朱辰提出的,但在刘基看来,这更像是他的孩子,看着它一点点变化,一点点发展,当然不愿意它夭折了。
此时的他,表面上虽然看着波澜不惊,但心中其实已经暗流涌动。
一向淡定的他,此刻却显得有些毛躁起来。
这时,有人喊道:
“来了来了!”
所有人猛地都来了精神,就是刘基也一下子站了起来,虽然前面已经有几次搞错了,但这并不妨碍他每一次都充满热情的希望。
踮起脚尖,朝着那人手指的方向望去。
只见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出现了几个黑点,渐渐的,黑点变得清晰,是几艘船,船一点一点的靠近,可以看见高高挂起的帆,慢慢的,桅杆也清晰了,船越来越近,终于看见船上飘扬着写着一个大大“明”字的旗帜,还有货仓了堆满了一扎扎白色的货物……
“真的!”
“这回是真的!”
“真的来啦!”
码头上,人们开始欢呼。
当宝船来到眼前,越来越清晰,看着宝船上载着满满一仓的棉花时,所有人悬着的心终于彻底放下,放开心的庆贺。
有了棉花,就意味着有了布,有了布就意味着有银子,有银子谁还会不开心呢?
人声鼎沸间。
刘基却是双眼湿润了。
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这些天究竟承载了多大的压力,就是做梦,梦里也全都是棉花。
现在有了棉花。
终于不用担心松江特区的纺织业停摆了。
“呼——”
刘基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这个时候,宝船靠岸,负责此次往海外采购棉花的几位负责人走下船,被众人簇拥着,众星捧月般,享受着英雄般的礼遇。
几人来到刘基的面前。
“刘总督,不负所托,棉花采购回来了,而且,那边的渠道已经打通了,放心吧,以后都不会缺棉花了!”
话音落下,全场一片宛如雷动的欢呼之声。
“还有!”
负责人提高了声调:“咱们得布也可以销向海外了!”
全场爆发出更加热烈的欢呼声。
“好!好!好!”
刘基早已热泪盈眶,久违的热血涌动,不住点头,连说了三个好字。
接下来,就是干活了。
工人们早就已经在码头前准备好,宝船停好,就开始往岸上卸棉花,棉花卸到岸上,便开始运往各大大小小纺织工厂。
纺纱工厂收到棉花后,开足马力进行生产,一锭锭纺纱产出,纺纱再进入织布厂,然后,一匹匹布产出。
一车车的布匹运到仓库进行分配。
一部分运往全国各地,一部分开始装船,即将运往海外……
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开始成型。
几乎每个人都处于忙碌之中,但浑身散发着希望的气息。
因为……
有棉花就有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