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禀主上,这杨州的匪寇还要从半年前说起。
去岁闹了洪灾,太姜和谷里受灾最重,衙门下令以工代赈,将那些灾民都拉去修了河堤。
这本来是好事的,一开始这些灾民能吃饱了饭还规规矩矩的干活,以为了能多得些口粮分给家中的孩子和老人。
河堤修了不到一半,发给灾民的粮食就开始慢慢往里面掺沙子、稻糠。
灾民们吃不饱,每天还要干活,慢慢的就有人开始不满了起来。
先是开始罢工,监工的的官兵将人打了一顿,本是想着杀鸡儆猴,却不想直接将这些灾民给逼的动了手,群起而攻之,将监工的官兵杀了。
更是将官兵的衣服、刀剑都抢走,直接将府衙的粮仓给抢了。
太姜府尹将这消息送到阳兴,请陈太守派兵驰援,却不想等陈太守派兵过去的时候,整个太姜城都落入这些灾民的手里。
太姜府尹的头颅就挂在城门之上。”
“一群灾民竟有能力将太姜城攻下,还能将周边的平曲和谷里两城接连攻下?他们的首领是何人?”
凤曦禾听周掌柜说起这些并不觉得意外,往往伴随着天灾的还有人祸,灾情好控人心难测。
从国库拨下来的赈灾银子,经由户部、工部、再到州府、河道衙门、府尹、县衙层层盘剥下来,肯定是有所亏空的。
以工代赈本是赈灾的良策,不仅能节省粮食还能节省工钱,同时又能保证灾民不会饿死。
可若不能保证粮食的供给定是会激起灾民强烈的愤怒。
他们每日干着极为繁重的体力活,换取口粮饱腹,等来的却是掺杂大量泥沙杂物,难以下咽的粮食。
这比单纯的灾民等待朝廷的赈济粮,等到掺杂砂石的粮食是完全不同的心情。
只不过,不是凤曦禾看不起他们,一群灾民即便要造反,没有精密的谋划和缜密的布局是很难成事的。
他们即便占据人数上的优势跟正规的府兵比起来也是要逊色许多。
除非他们之中有一个能力十分出色的首领。
“首领?”周掌柜思索了片刻,才从自己的脑海之中搜索到了有关这些匪寇首领的信息,才又接着说道:
“据说这些匪寇的首领姓吴,叫吴兴,太姜人士。
这吴兴祖上好像有些本事,在太姜当地,吴家也算得上是个望族。
吴兴他爹早年间是在府衙里当官的,后来说是因为犯了错事,被赶出了衙门,吴家也从太姜城里搬到了附近的县城。
吴兴早年间上过私塾,但没考过功名,平日里游手好闲,但他这个人比较大方,舍得花钱,结交了不少的朋友。
去岁太姜受灾严重,城外大部分的田地和民居都被淹了。
吴家的田宅都置办在了太姜城外,自然也被没能幸免。
这吴兴三十多岁的年纪,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平日里又擅结交,在河道上干活肯出力又好仗义执言,很快就笼络住了一批灾民。
据说当时是因为官差要将一个闹事的灾民打杀,吴兴带头动了手,后来便是一呼百应,一批灾民靠着抢来的几把刀剑和手中的锄头铁锨将太姜城给攻了下来。”
说到吴兴,周掌柜的语气之中隐隐有着一抹敬佩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