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月伙食好,他比之前长高了许多,已经长到应淑下巴颏那,脸也长开了一点,不再瘦弱稚嫩得像个女孩子,稍微有了些小大人的模样。
应淑光是看着他,都觉得熨帖欣慰,她眼中含笑,温柔地摸摸应小满的头:“舅妈家离后河村太远,我自己就能行,何必让你再多绕一趟路。别说了,赶紧把塑料布铺地上,你看来赶集的人不少了。”
应小满抬头一看,果不其然,零零散散的人已经顺着山路走来,大集能有多热闹已经初露苗头。
“人真多啊。”应小满一边跟应淑铺好塑料布,把炒货成堆地倒在塑料布上,一边好奇地扭头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
他没赶过大集,见过的人最多的地方是县城市场,应淑带他去过两次,其次是黑市,卖鱼时抢手的情形留在他心中久久难以忘怀。
可此时,大集还远没达到人流最密集的时候,已然超过了他的想象。
应淑笑着说:“光这个村据说都分成了三个大队,有万八千人口,更别说别的村也都会来。你手脚练麻利没有?可不要到你上场的时候掉链子。”
“姐,你就看我的吧!保管又快又准,绝不出错!”应小满举着秤杆,用力拍了拍胸脯。
姐弟俩说笑的时候,已经有人看见了应淑这显眼的炒货摊子。
她特意找了大纸箱,裁成招牌,用黑毛笔浓墨重彩地写了炒货,买五送一的字样,别提多招眼。
虽说这年头识字的人不多,她写了也没有多少人能看懂,但平均文化水平低的年代,读书识字会让人多高看两眼,就算不想买炒货,也会有人过来问,纸招牌上写的是什么。
应淑大声跟问话的人解释,抓起一把瓜子让人拿着尝:“西施瓜子,走过路过别错过,不买也尝尝看好吃不好吃!”
试吃这招在镇上黑市都管用,在这乡间地头,更是推销卖货的利器。
瓜子花生更不比鱼价格贵,随便给人抓点儿吃也在损耗内,只需防着那些尝着好吃,偷偷抓起来往兜里塞的人便是。
刚开摊儿没一会儿,便有人朝应淑喊:“多少钱一斤?我买十斤,给我便宜点儿。”
“便宜不了,大哥,买五送一,买十送二,再便宜,我都亏死了。”
应小满在旁,麻利又迅速地称好十二斤瓜子,还当着顾客的面抓进去一把:“给您再捎一把,您觉得好吃,再来买。”
他跟着应淑久了,也耳濡目染,学会了应淑应对顾客的态度。
那大哥果然眉开眼笑,接过包着瓜子的草纸包,高兴地付了钱。
一把瓜子不值钱,却能让买瓜子的人吃到一些占便宜的甜头,试问有谁不愿意占商家的便宜呢?
愿意给顾客占便宜的商人,也总能得到顾客的青睐。
有一个人买,就会像引发多米诺骨牌一样,生意一下子火爆起来。
应小满拿着秤杆,又快又稳地称量着炒货,分毫都没有出错,姐弟俩一个招呼收钱,一个称重给货,配合得默契无间天衣无缝,顾客这么多一点纰漏都没出。
老道的商人、上好的味道、再加上火爆的抢购情形,这些都是正常循环,能让生意越做越好!
也就只过了三个小时,两百斤炒货居然就已然销售一空!
应小满拎着空荡荡的编织袋有些傻眼,“还没到大中午啊,两百斤,居然就这么卖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