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问信息发出后,莫宵野盯着对话框看了片刻,突然意识到:整理服务结束后,还会去联络雇主的情形,搁在前几年是无法想象的!那时候,自己并不愿与逝者家属之间,形成太多的后续联结......
是什么时候发生实质改变的呢?莫宵野觉得是自身感受到来自旁人的温暖后,才真正放下了“万事靠个人”的偏见,随着阅历的增加,将安抚逝者家属,也当成了自己的工作之一!
遗物整理服务,不是以“完成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物件的分类收纳”作为终点的,而是要让逝者家属的情感也有落点,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完结”。
“天呐!真的要推出这样的一款软件吗?”
田女士回复的语气,比莫宵野想象中的更显激动。
莫宵野犹记得初次相见时,对方给自己的印象,是那种时刻都在保持着“波澜不惊”的女性,对比眼下她的反应:可见对于外出,她也是怀着渴望之心的!
所谓的“出行焦虑”,只是因为离不开轮椅的他们,暂时没能找到妥帖的解决办法而已,并非完全没有外出的念头。
这款软件的实用性,透过身为残疾群体一员胡女士的反应,足以见得了。
“是的,它能让更多人坐着轮椅,放心地前往想去的地方。”莫宵野所指的,是他们这一群体。
“真是大功德啊!”胡女士感慨道。
“但目前还处在研发初期,它的很多功能还只是停留在设想阶段,需要较大的用户群试测,才能进一步改进完善。”莫宵野作此解释,是为了让她明白:从研发到推广,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这个我是了解的。就好比我所从事的翻译工作,初稿完成后,还需要再次校稿,以及二次甚至是多次的修改。”胡女士回应得迅速。
莫宵野觉得她的这个类比还蛮贴切的,“不过依我看来,用户试用过后能够提供给研发方的反馈信息,倘若足够多的话,就会加快软件正式推出的进度~”
“这是肯定的,所以我要用心地使用它!哪怕在倚靠它出行后,仍然遇到了障碍物,或者发现路线并不适合我们这类人,我也不怕!多试几次,找出最优的那条线路,然后将这一结论反馈到软件后台就行了,对吧?”胡女士开始畅想作为试用客户应该如何操作。
莫宵野稍加反应后明白了,她这是“不再害怕试错”的意思!可见这款为残疾群体所研发的“公益软件”,带给了她极大的期待感:哪怕试用期间,会因为它还不够灵敏、精密,而遇到一些难题或困境,她也没有生出抵触之意。
将胡女士的说法,转达给田工程师后,很快就收到了对方的回复:
“谢谢你,热心肠的莫女士!这句话,不是作为工程师说出口的,而是代表残疾群体说的。其实眼下,能真正看到残疾人困境的人,并不是特别多,但相信如你这般温暖的好心人,日后会越来越多的!当然,我的这款软件,也会因为胡女士这类热情用户提供的反馈,而变得越来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