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启和郭婉手牵手,快步回到了小镇。
小镇依旧安宁,街道上行人稀少,夕阳的余晖洒在青石板路上,泛起一片金黄色的光辉。
杨启的心中却无暇欣赏这份宁静,他的脑海中满是电动机的构造图。
回到工作室,杨启立刻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桌上摆放着各种材料,铁片、铜线、木板,甚至是几块废旧的瓷器碎片。
杨启的手指灵巧地在这些材料间穿梭,仿佛在编织着一个未来的梦想。
郭婉则在一旁默默帮忙,她的眼神中既有心疼,也有支持。
她轻轻拭去杨启额头上的汗珠,温柔地说道:“启哥,别太累着自己,记得休息。”
杨启抬起头,看着郭婉,他轻笑道:“婉儿,谢谢你。有你在,我什么困难都能克服。”郭婉点点头,微笑着继续帮忙。
然而,制造电动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杨启在工作室里忙碌了数日,尽管他有现代电气知识,但在宋朝这个科技落后的时代,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
他需要找到合适的材料,设计出合理的结构,还要克服工艺上的难题。
每一次失败,都像一把无形的刀,割在杨启的心上。
终于,杨启决定寻求帮助。
他找到了钱工匠,一个年轻的工匠,对他的发明有些兴趣。
钱工匠虽然愿意帮忙,但对杨启口中的电力概念却是一头雾水。
他疑惑地看着杨启,问道:“你说的电力,究竟是什么东西?”
杨启耐心地解释道:“电力就是一种能量,可以驱动机器,就像水可以推动水车一样。只要我们能够利用好电力,就能让生活变得方便许多。”
然而,其他工匠听闻此事,纷纷围了过来,嘲笑声此起彼伏。
一个老工匠笑着说:“这位小弟,你这是在妖言惑众吧?电力能推动机器?这简直是痴人说梦!”
郭婉忍不住插话道:“你们怎么能这样对待杨公子?他是在为大家谋福利,你们应该多听他解释,而不是嘲笑。”
但周围的工匠并不买账,他们的嘲讽和冷言冷语像利箭一样刺向杨启。
杨启感到一阵阵无力感袭来,但他没有放弃。
他坚定地看向钱工匠,说道:“钱兄弟,我知道这很难”
钱工匠看着杨启那坚定的眼神,心中的疑虑逐渐消散。
他点点头,说道:“好,我帮你。不管别人怎么说,我愿意试试。”
杨启紧握着钱工匠的手,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转头看向郭婉,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年纪稍小的书童探头进来,慌张地说道:“杨公子,赵先生请您去书院……”
杨启的眉头微微一皱,但他没有犹豫,转身对郭婉和钱工匠说道:“婉儿,钱兄弟,我先去一趟书院,回来继续我们的工作。”
说完,杨启果断地走出工作室,心中充满了决心。
远方的未知危险或许正在悄然逼近,但他不会被打败。
他的脚步坚定,眼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
郭婉看着杨启远去的背影,心中既有担忧,也有希望。
她知道,无论前路多么艰难,他们都会一起走下去。
杨启带着初步的电机设计图,快步走向书院。
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身上,拉长了他的身影,却无法驱散他心头弥漫的阴霾。
他知道,这条路注定充满荆棘。
果不其然,书院的先生们,尤其是赵先生,对他的“奇思妙想”嗤之以鼻。
赵先生手捻胡须,眼神里满是不屑:“杨启啊,你这图纸上画的都是些什么?歪歪扭扭,如同孩童涂鸦。你所说的‘电力’,更是闻所未闻。老夫钻研学问数十年,从未听过如此荒谬之说!”
周围的先生们也纷纷附和,摇头叹息,议论纷纷。
有人说他异想天开,有人说他不务正业,更有人说他妖言惑众。
各种质疑声如同潮水般涌来,将杨启淹没其中。
他试图解释,却发现自己的声音微弱得如同蚊蝇,根本无法穿透这堵由偏见和无知筑成的厚墙。
他感觉自己像个小丑,在一个充满嘲讽的舞台上表演着无人理解的戏码。
空气中弥漫着墨水的香气,但这香气此刻却让他感到窒息。
失落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杨启默默地卷起图纸,转身离开了书院。
落日的余晖将他的身影拉得更长,更显落寞。
回到工作室,杨启颓然地坐在椅子上,工作室里弥漫着木屑和铁锈的气味。
他将图纸摊在桌上,用手轻轻抚摸着那些线条,仿佛在抚摸着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