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若能被史书记载,日后提起来也是不可思议的。
幸好胡巡抚不在其中,想必是胡夫人对他敲打过了。
这帮老臣在朝中虽有威望,但过于迂腐,自先皇时就是一群和稀泥的搅屎棍了。
至于怎么个和稀泥的法,她也很难用语言形容。
她单方面认为他们没救了,但又得罪不了他们,所以在围场时,她只顾着他们吃喝玩乐,至于正事,她巴不得离这帮老顽童远一些。
把他们从围场中一起救出来,不过是为了给陆景逸添堵罢了。
朝中有这么些添堵的人,陆景逸也没精力却关注她在私下做的手脚。
这群人里,只有一个巡抚是可造之材,但是性格太过懦弱,幸好娶得夫人是个明白人,她也能通过她夫人把他拉回正轨。
陆景逸的心腹常总督插言替陆景逸解围,“陛下乃九五之尊,有上天庇佑,怎会招惹邪怪,你等口出狂言,将陛下置于何处!你们是大邕的臣子,陛下才是这大邕的主人,你们如此威逼陛下,难不成想自己篡位当皇帝吗!”
常总督是个嘴毒的,常夫人也一样。
她一见到胡夫人,就忍不住多嘴,“呦,我记得胡大人跟这帮老臣最是交好,怎么这会儿不站起了?难不成是腿瘸了?还是耳朵聋了没听见?”
换做平时,胡夫人也闷着一口气不与她正面硬刚,最多说两句话不了了之,但今日她挺直腰杆,中气十足的怼了过去,“前朝政事一向不容女子插言,常夫人这是想踹了常大人自己当官吗?”
“你!”
常夫人没想到她会有反击的一日,傲慢无礼的神色间掺了一抹慌张,“乡野村妇,我不同你计较。”
胡夫人也懒得理会她给自己安“乡野村妇”的帽子,她的家世虽算不上太起眼,但也算不上差,在朝中也是有一两句话语权的。
刚巧她娘家兄弟带侄儿今日也来赴宴了,听说这常夫人的妹妹正待字闺中,相貌、品行和才学都是极好的,她本想为侄儿求此婚事,也没必要跟她撕破脸皮。
万一这亲事定下了,她免不了要与她多见面。
私下见面拌嘴一两句倒是无妨,若是在这大殿上出丑丢人,就没必要了。
老臣们本就自持清高,尤其瞧不上利益心极重的人。
平步青云的常总督就是其中之一。
他们不屑理会,只顾着自己的事。
“陛下,国不可一日无母,还请陛下过了这个年,择一黄道吉日早日册立皇后。”
这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
皇后若是自己的人,他们也好安心在前朝立足。
陆景逸单眼微眯,单侧嘴角上挑,“先皇后去世不过半年,朕如何立后?”
太后半中央以身子不适离了席,错过这么大一场好戏。
成欣王原本也在席下,太后走后没多久,他借口醉了酒离开。
也正是成欣王不在,这帮老臣才敢“胡作非为”。
成欣王之势本就在暗处,其实力不敢估量。
先皇在世时,他已手握重兵,可随时调遣军队,位高权重的很。
又因先皇年龄一大,更加昏庸无能,这权利一点一点向下偏移,有一大半都被成欣王握在手里。
偏成欣王又是先皇的同胞同母的亲弟,按理说他身上跟先皇流着同样的血,就算他当皇帝,也是合情合理。
诸多对他有利的条件摆在眼前,成欣王却没提过一句要将江山占为己有的胡话。
但要说他一点都不渴望权利肯定是假的。
谁也没想到老天竟然也来帮他,先皇突然得病性命垂危,太子又没真正参与过政事,忙的手忙脚乱,还得靠他来统管大局。
再加上杨妃母子闹事,先皇也曾有过废太子的想法,一时间朝堂之上分为两派,难以相融。
成欣王的选择至关重要。
虽说太子背后还有睿亲王撑腰,如果成欣王选择的是安王,一切就又不一样了。
甚至还有人猜测,成欣王想自己上位,毕竟他都已经爬到那种高度了,觊觎皇位本就在情理之中。
原以为这场皇位之争会闹的声势浩大,谁也没料到,成欣王选择站队无能太子后,竟主动提出去封地养老。
实权有一半回到陆景逸手中,陆景逸是感激他的,但又不得不防着他。
直到他发现了太后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