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晌午,蕊萍和元宵从杂货铺出来正好碰见冬生赶着车到了门口。让杂货铺老板帮着将一张桃木四扇围屏和四把扶手圈椅固定在冬生的板车上。
蕊萍家的宅子靠近城北,离金桥街太远,若是让杂货铺送货要加一百文的送货费,让冬生帮忙可是省了不少。
冬生驾着车,见蕊萍和元宵不上车,只坠在车边跟着走,脸红红地朝着元宵的方向:“你们上车吧,这样省些力气。”
蕊萍和冬生都是家生子,多少有些熟悉,知道冬生最宝贝他的那些马儿,舍不得它们累着。见他主动要载自己,忍不住逗他:“哟,今儿冬生怎么转性了?不心疼你的伙计了?”
冬生闻言,扭了头别别扭扭地小声嘟囔:“她又不重。”
只是这话蕊萍和元宵都没听见,仍跟着冬生的板车边走边聊。
“一会儿先去我家放了东西,我请你们吃了晌午饭,再去思文堂。”蕊萍也不小气,中午请元宵和冬生吃饭的百味斋是城北排得上名头的老字号。
据说这家店的厨子祖上三代曾是御厨,颇有些手艺。
点了羊皮花丝、荔枝白腰,拌三丝。
不知是不是期望太高的缘故,他们三个都觉得这家的菜味道一般,独最后上来的那道甜汤给了些惊喜。
“这酒酿金橘团子,没想到酸酸甜甜的,别有一番风味。”蕊萍自小尝惯了国公府的美食,能得她一句好可不容易。
元宵喝完最后一口酒酿,也觉得甜而不腻、软糯异常,心中想着倒是可以回府复刻了,做给侧夫人。
吃饱喝足,冬生驾着车便送了她们回府,思文堂在回府的路上,正好顺路。
思文堂既是间书斋,也售卖笔墨纸砚。它正巧坐落在京中几家族学附近,虽然对面有一家更大的翰墨斋,但物美价廉,所以往来的客人络绎不绝。
店里的小二见蕊萍面熟,迎上去招待。
蕊萍要了些宣纸和墨锭,便开口问起他们还收不收抄书的。
店小二点头:“收的,不过这得问问掌柜的。”
说着小二叫来了掌柜的。
思文堂的柳掌柜是个年逾四十的长须书生,见到问抄书的是个女子,脸上露出些惊奇。等蕊萍说起,要抄书的不是她,而是旁边身量还不足十岁的元宵时,掌柜的忍不住笑了。
“姑娘可别拿我说笑了,给我们思文堂抄书的,虽说也有女子,但那也是学了几年字的。这个小女子如今怕是不足八岁,写出来的字能要吗?”
也不怪掌柜的怀疑,大渊朝女子有读书的,但却不多,像元宵这样小年纪的更是少之又少了。
元宵也不辩白,从怀里拿出自己昨夜准备好的几张字递给了掌柜的:“您瞧瞧,这些字可还入得了您的眼?”
思文堂的柳掌柜原本不抱什么希望,随意地接过纸张看了两眼。可谁知道,就是这两眼让他对元宵刮目相看。
元宵是临得英国公康英甫的字,又因她前世喜临柳体,写出来的字笔画细劲、棱角峻厉,瞧着竟有十数年的笔力。
柳掌柜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奇道:“这真是你写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