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成哀平”乃是西汉时期四位皇帝的简略称呼,他们依次是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以及汉平帝刘衎。这几位帝王在历史长河中各自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记。
让我们首先来聊聊汉元帝刘奭。他呀,那可真称得上是一个才华横溢、多才多艺的人物!且不说别的,单就他那一手妙笔生花的书法技艺,足以让人赞叹不已。而他在撰写史书方面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卓越的文学素养。
不仅如此,刘奭对于音律的研究也是相当深入,堪称行家。每当丝竹之声响起,他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细微的变化,并凭借自己精湛的音乐造诣加以品评和鉴赏。可以说,无论是悠扬婉转的琴音还是激昂澎湃的鼓点,在他耳中都是一场听觉盛宴。
班固在其所着的《汉书》之中,对于汉元帝有着这样一番评价:臣的外祖父兄弟曾经担任过元帝的侍中之职,他向臣讲述了有关元帝的一些事情。据说元帝此人兴趣极为广泛,在诸多领域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他精通书法之道,笔下的文字犹如龙飞凤舞,气势磅礴;同时还擅长弹琴与吹箫,其演奏技巧娴熟高超,能够依照曲谱准确地弹奏和吹奏,并为这些曲子配上新颖独特的歌词。而且,元帝对于音乐的节奏感把握得十分精准,节拍分明,将乐曲中的精妙之处演绎得淋漓尽致。
早在年少之时,元帝便对儒家学术推崇备至。待到继承皇位之后,更是大力征召儒生入朝为官,并委以他们处理国家政事的重任。于是乎,像贡禹、薛广德、韦贤以及匡衡等一众儒生先后登上了宰相的高位。
然而,尽管元帝在文化礼仪方面表现出色,但却因过于拘泥于文义和礼教的束缚,以致在决策时常常显得优柔寡断,缺乏果敢坚毅的气魄。正因如此,原本在宣帝时期出现的中兴之业也逐渐走向衰落。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元帝为人宽厚仁慈,对待臣民能够做到宽容大度,倾尽所能地下达关怀和恩赐。此外,他生活节俭朴素,不尚奢华,发布的诏令温和文雅,颇有古代贤明君王遗留下来的风范。
《汉书》中对于汉元帝的评价大多都是正面评价,毕竟君王不论私德的。
建昭五年春三月,阳光明媚,微风轻拂。汉元帝端坐于朝堂之上,神情肃穆地颁布了一道诏令。他那威严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着:“朕时常听闻,英明的君王治理国家,必定会明确是非善恶的标准,以供臣民们遵循;同时大力倡导严谨谦逊之风,使之成为整个社会的风尚。正因如此,法律得以设立却无人敢于触犯,政令得以施行而民众乐于顺从。
(中间的那个赦免天下,赏赐民爵一级。女子每百户牛酒若干,三老、孝悌力田帛若干。”有点离谱,就不加进去了)
紧接着,这道诏书说道:“当下正值春耕与蚕桑的重要时节,乃是百姓们需要全力以赴投入劳作的时候。因此,在这个月里,各级官员应当对农户加以抚慰勉励,务必确保他们不会违背农时。然而,近来竟有一些品行恶劣的官吏,为了追查那些微不足道的罪过,频繁传唤证人前往官署作证。
这种行为无端生出许多并不紧急的事务,严重妨碍了百姓们正常的生产活动,致使他们耽误了农时,错失了节气,最终导致秋后颗粒无收。针对此等现象,诸位公卿大臣务必要予以高度重视,仔细查明情况,并再三下达禁令,坚决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务必保障农事不受任何干扰!”
他本身所具备的才能其实并无太大瑕疵,但问题在于其治国理念方面存在偏差。众所周知,治国应当儒法并行,相辅相成,如此方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繁荣昌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却在实际施政过程中过于偏重儒家思想,致使儒家势力迅速膨胀,而法家则相对式微,最终造成儒法之间严重失衡。
不仅如此,他那柔弱儒雅的性格也是一大弊端。正是由于这种性格特点,使得他在执政期间对宦官过度宠信,给予他们过多的权力和信任。而这些心怀不轨的宦官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一绝佳机会,他们趁机大肆弄权,肆意妄为地操纵朝政,将原本井然有序的朝廷政务搅得乌烟瘴气、混乱不堪。
曾经那个繁荣富强、威震四方的大汉帝国,在他的统治下逐渐失去往日的光辉,开始走上衰败的道路。往昔西汉王朝所创造的种种辉煌成就,如今都已化作过眼云烟,成为人们记忆深处遥远的回忆。
紧接着,咱们再来谈谈汉成帝刘骜。这位皇帝啊,我们一提到他想的就是他放纵情欲、沉溺声色犬马的样子!他每天从早到晚,不是沉醉在美酒佳酿带来的飘飘欲仙之感中,便是迷失在美女如云的温柔乡里无法自拔。谁也不知道最初的汉成帝还是一个很英明的皇帝。
河平四年三月初一在那滔滔黄河水泛滥成灾之时,汉成帝心急如焚,立即派遣了光禄大夫、博士嘉等共计十一人组成巡视队伍,沿着黄河两岸的各个郡国展开巡查行动。这些身负重任的官员们不辞辛劳,深入民间,仔细了解那些因这场可怕的水患而失去生计、陷入绝境的百姓们的具体状况,并依据实际情形给予相应的赈济和借贷帮助。
对于不幸被洪水淹没或房屋倒塌压死的人们,如果由于贫困而无力自行安葬,汉成帝下令各郡国提供轻薄的棺材来妥善埋葬死者,以体现朝廷对逝者最后的尊重和关怀。而对于那些已经完成丧葬事宜的家庭,则会按照规定折合一定金额支付给他们,每户人家可获得两千钱作为补偿。
此外,针对那些为躲避水灾而逃往他乡的灾民们,汉成帝要求他们所在之地的官府及时向他们发放救济粮,确保每一个流离失所之人都能够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当地政府还要认真做好登记工作,密切关注这些灾民的动态,关心他们的生活需求,绝不能让他们因为这场灾难而失去原本赖以维持生计的职业,努力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不仅如此,汉成帝还特别强调要在各地举荐那些为人忠厚老实、品行高尚且敢于仗义执言的贤良之士。他深知,在这样艰难的时刻,正需要这些正直勇敢的人才挺身而出,为民众发声,共同应对眼前的困境,重建家园。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尽管局势已经如此危急,那些位居高位的公卿大臣们却似乎并未对这些问题表现出应有的关切和忧虑。汉元帝不禁长叹一声:“唉!究竟有谁能够真正与朕一同分担这份忧愁呢?”
为了解决当前的困境,汉成帝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迅速派遣使者前往全国各地进行视察,对于遭受灾害程度超过四成的地区,以及百姓家庭资产不足三万钱的人家,一律免除其出租赋的义务。同时,对于那些因各种原因逃避缴纳赋税的人,也全部予以赦免。
此外,对于想要入关避难的流民,只要进行登记,便准许他们进入关中地区。并且要求流民所到达的各个郡国,必须对他们给予充分的关怀和妥善的引导,确保不会出现哪怕一个人流离失所、饥寒交迫而死的惨状。
最后,汉成帝在诏书中殷切地期望道:“愿天下臣民皆能体谅朕的一番苦心,共同努力度过这段艰难时期,重建我大汉王朝的繁荣昌盛。”
从种种迹象可以明显看出,当他初登皇位之际,可谓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心中怀揣着满腔热血和宏伟抱负,一心只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来。那时候的他,目光坚定而锐利,仿佛能够穿透重重迷雾,看到国家繁荣昌盛的未来景象。
然而,或许正是应了那句古话:“高处不胜寒”。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上坐得久了,渐渐地迷失了自我。权力的诱惑如同慢性毒药一般侵蚀着他的心灵,让他变得飘飘然起来,开始忘却自己当初的誓言和使命。
尤其是到了后期,这位曾经雄心勃勃的皇帝竟然沉迷于女色之中无法自拔。他对赵氏姐妹宠爱有加,整日沉醉在温柔乡内,不理朝政,任由奸臣当道,致使朝纲混乱不堪,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原本强盛一时的大汉王朝也因此陷入了水深火热的困境,逐渐走向衰败和没落。
每每回想起这段历史,人们都不禁为之扼腕叹息。一个本有着无限可能的帝王,就这样因为自身的堕落和放纵,亲手葬送了大好河山,实在是令人感到万分惋惜啊!
班固在《汉书》曾经说道:“微臣的姑母有幸被选入汉成帝的后宫,并获封为婕妤。在我的父亲、兄弟们接待和侍奉她的时候,她曾多次向我讲述过有关成帝的事情。她说成帝极其注重自己的仪表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