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由于拥有健全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以及科学合理的法律制度作为坚强后盾支撑,唐朝方才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之巅!
在唐太宗统治时期,那些备受尊崇的名臣们坚决主张推行一种开放性的对外政策。他们高瞻远瞩地认识到,积极主动地与周边各国展开深入的交流以及紧密的合作,将会带来诸多益处。
这些名臣深信,通过与邻邦之间的友好往来,不仅能够极大地推动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融,让彼此都能从对方的智慧和经验中汲取养分;而且还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的蓬勃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共同开创出一个繁荣昌盛的新局面。
正是基于这样先进且具有前瞻性的理念,使得唐太宗在位期间的唐朝得以与众多周边国家成功地建立起广泛而深厚的联系。
无论是在文化领域还是在经贸方面,双方都保持着密切的互动与交流。这种广泛的国际合作关系犹如一条条坚韧的纽带,将唐朝与周边各国紧紧相连,形成了一个互利共赢、共同进步的良好格局。
总而言之,唐太宗时期那些杰出名臣们所秉持的政治理念以及所制定实施的一系列治国方略,对于整个唐朝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且持久的重大影响。它们宛如一座坚固无比的基石,稳稳地支撑起了唐朝的繁荣与稳定,并为其日后走向辉煌的巅峰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秦
咸阳宫
嬴政凝视着眼前的李世民,目光深邃而复杂,心中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遗憾之情。他暗自思忖,如果自己也能拥有像李世民这样出色的儿子该有多好!
在尚未获得长生不老之术以前,嬴政最为忧心忡忡的便是大秦帝国的继承人选问题。然而如今虽已得长生,但他对于拥有一个如同李世民般雄才大略、智勇双全的儿子的渴望却愈发强烈起来。
只可惜事与愿违,这终究只是一场无法实现的美梦罢了。嬴政缓缓地转过头去,将视线投向一旁正埋头奋笔疾书的扶苏身上。看着扶苏专注认真的模样,嬴政不禁轻轻地摇了摇头,口中喃喃自语道:“生子当如李世民啊……”言语之中流露出对李世民那无尽的赞赏以及对自身命运的一丝无奈和叹息。
扶苏:能不能不要在他面前说啊。
隋朝
杨坚看着李渊怀里的三岁孩子迸发出了惊喜,这个就是他的继承人了啊,李渊喜提一个好兄弟。
(李渊的母亲是独孤皇后的姐姐,所以杨坚过继李世民之后和李渊是表兄弟了)古代过继是直接了断了血缘的,而李世民长大后继承的是隋朝的皇位,换言之杨坚的女儿是不能嫁给李世民的,这个涉及伦理道德的问题。
杨坚想到金榜对于长孙晟的女儿多有赞誉,想了想,还是让长孙晟把他闺女送进宫里,陪伴小小年纪的李世民,若无意外,这就是他大隋未来的皇后了。(不拆二凤和长孙皇后)
唐朝
朝堂上的气氛热烈非凡,凌烟阁众人望着那详细记载着他们名字与生平事迹的书卷,脸上皆流露出难以掩饰的欣喜之色。毕竟,到达他们这般地位高度之人,所追求的无非便是能够在历史长河之中留下自己的赫赫声名。
然而,此刻那些未列于凌烟阁中的人们则满心羡慕嫉妒恨,一个个眼眶发酸,泪水几欲夺眶而出。他们不禁暗自思忖道:莫非仅仅是因为当初未能在玄武门之变时坚定地站在陛下这边,才导致如今这般天差地别的待遇么?想到此处,这些人心头懊悔不已,只盼着陛下能够网开一面,再赐予一次改过自新、重新立功的机会。
而就在此后不久,李世民惊讶地察觉到,凡是由他亲自下达命令之事,竟然无一不是被迅速且出色地完成。这不仅大大减轻了他的负担,更让他省心省力不少。正因如此,凌烟阁众人对李世民的忠诚度亦是水涨船高,较以往提升了何止一个层级!
就连一向以直言敢谏着称的魏征,此时也在心中暗暗发誓,日后定要加倍努力,多多规劝陛下,力求成为史上最优秀的谏臣。然而,面对魏征的这番决心,李世民却忍不住在内心里高呼一声:“你不要过来啊!”毕竟,这位谏臣的耿直进言有时着实令他感到颇为头疼呢。
李世民还不知道另外一个时空的自己直接和他爹成了表兄弟,他正欣喜于皇后的痊愈呢。不过他很快就高兴不起来了,金榜这次直接投放了一个视频:
【一个穿黄色龙袍的人骑马被城墙上的人用弓箭射中眼睛,落马在地上到处翻滚,最后黄色龙袍戴着眼罩的人跪在一个人面前,十分的卑躬屈膝。高句丽大将渊盖苏文站在上面趾高气昂的说:唐朝皇帝,你真的投降吗?
李世民跪在地上用韩语说着:请饶我一命,将军。
旁边的字幕上写着:韩国剧里大唐长安被高句丽攻陷,天可汗李世民被杨万春射瞎一只眼,最终瞎眼李世民被活捉,向着高句丽大将渊盖苏文跪下乞降并且割让了大唐半壁江山。
底下评论更是精彩万分
:唐朝是真可怜,长江以北是韩国的,长江以南是越南的。可怜的李世民,只能活在长江上。
:我们苦啊,高句丽打到了长江北,越南打到了长江南,我们在长江的小船上飘荡着
:天可汗,亚洲洲长被这样侮辱,李世民要是真知道了,估计能气的半夜活过来
: 隋唐时期,已经叫高丽了,有出土的文物为证。隋书,旧唐书,新唐书都是称他们为高丽。我们为了区分,称之前的名字高句丽。后来的王氏高丽,是新罗人创建的。
高丽是后来的事,高句丽在三国时期是公孙瓒的地盘 好像是南北朝这个时候成立的高句丽 然后 隋朝和唐朝都在征高句丽 李世民确实没有打下来 我记得没错的话那时候因为久攻不下而且是吐蕃的问题所以退兵了 那时候的太宗已经快死了
后来是李治给灭的 就是李治重用的薛仁贵灭的 唐初时期朝鲜有三个国家 一个是高句丽就是现在朝鲜的地盘 。另外两个是新罗和百济分别占领了现在的韩国地盘 现在的韩国人就是新罗的后裔还有百济 当然高句丽的也有只是少 ,其中最弱的就是新罗。】
大唐
朝堂怒火冲天,在这个君辱臣死的时代,李世民被这么个小地方抹黑成这样,是他们这些大臣的无能。
“陛下,臣请战!”武将一个个都在义愤填膺的想要去灭了这么个地方,连魏征这个以劝谏为主的谏臣都不说什么要有大国之量。他算是看出来了,后世的那什么韩国真是个臭不要脸的,打他一巴掌还要担心会不会被他舔手,恶心感十足十的。
(春秋战国时韩国:妈的,我脏了啊,估计要被他国国君给嘲笑死了。历代韩国国君:呸,晦气)
李世民看到这里真是怒火中烧,真是活得不耐烦了,至于评论区说的什么韩国是什么新罗百济的后代什么的,都不重要,把那个半岛全灭了就可以啊。
不过带兵的人?李世民看了看朝堂上满满当当的武将,露出了纠结的表情,他也不知道派谁出去最好。要不?就让苏烈(苏定方)去吧。决定下来以后,李世民决定让这个时候还没什么亮眼之处的苏烈去灭了那什么半岛。此方世界的棒子国:灭。
爹宝男的李治就更加的不能忍受了,他同样的也派出去了苏定方去灭亡高句丽,至于后面的韩国不是高句丽而是什么新罗百济所演化的,他不管,他不想看见那里有人。
明朝
朱棣眯了眯眼,他总有种不好的预感,唐太宗那么经天纬地的皇帝都被抹黑成这样,他不会更惨吧?难不成也是一个下跪求饶,割让大明江山的?唐太宗是割让一半,他不会被造谣成全割出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