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在位期间,展现出了非凡的治国才能。他励精图治,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明朝社会逐渐稳定下来,经济得以复苏,百姓安居乐业。
这段时期被后世誉为“景泰之治”,无疑是对朱祁钰功绩的高度肯定。尽管当初并不被宣德皇帝朱瞻基所看好,但朱祁钰却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用“景泰八年,国泰民安”这八个掷地有声的大字,向他的父亲交出了一份堪称完美的答卷。】
“而那惊心动魄的夺门之变,在后世引发了无数的争议和揣测。许多人都认为朱祁镇此举无疑是从自己儿子朱见深手中硬生生地抢走了皇位。要知道,彼时的景泰帝朱祁钰膝下无子,而且已有意将朱见深立为太子。然而,朱祁镇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却使得朱见深与皇位擦肩而过,并且一等便是数年之久。
关于朱祁钰子嗣为何会频频夭折,更是众说纷纭,各种猜测层出不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说法,当属当时仍居于太后之位的孙氏所为。毕竟,如果朱祁钰一直无后,那么皇位便极有可能重回朱祁镇这一脉。这种推测并非毫无根据,宫廷斗争向来残酷无情,权力的争夺往往伴随着血腥与阴谋。
金榜说起这段历史时,语气中毫不掩饰对朱祁镇的鄙夷和嫌弃。紧接着,金榜又补充道:“再说那些协助朱祁镇夺取皇位之人,他们最终也没得到什么好下场。一个个结局凄惨无比,真可谓是因果报应!”仿佛这些人的命运早已注定,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没有人能够全身而退。
景泰年间
(此时还没有到出现朱祁镇叫门的时间段)
朱祁钰面沉似水地端坐在朝堂之上,目光冷冽如冰,静静地凝视着底下那群面色不断变幻的朝臣们。突然,他轻轻地嗤笑一声,那笑声仿佛一道惊雷,在寂静的朝堂上空炸响:“怎么?诸位大人之前不都还叫嚷着要迎回太上皇么?如今怎的都哑巴了?”
此时,站在下方的于谦,在看完了金榜对于文官的仔细盘点后,整个人仿佛经历了一场洗礼般,已然脱胎换骨。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心中暗自思忖道:原来一直以来所倡导的恢复周礼和举荐制,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当下国家面临的诸多难题啊!想到此处,他不禁抬起头来,与朱祁钰对视了一眼。这一瞬间,两人的目光交汇,似乎一切尽在不言中。
而那些平日里与于谦不对付、又贪污腐败的文官们,则感觉到一股寒意顺着脊梁骨往上爬,直让他们觉得脖颈处凉飕飕的,好似被一把无形的利刃抵住一般。
下朝之后,朱祁钰面色凝重地留在了朝堂之上,他挥手示意身边的内侍将其他大臣都请出殿外,只留下了于谦和襄王朱瞻墡。一时间,原本热闹喧嚣的宫殿变得异常安静,空旷而又肃穆,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一般。
此时,偌大的宫殿里,只剩下朱祁钰、于谦二人相对而立。除了于谦以外朱祁钰还让人去请了襄王朱瞻墡前来议事。朱祁钰那深邃如海的双眸紧紧地凝视着眼前的于谦,目光犹如两道利箭,似乎想要穿透对方的内心深处。他沉默良久,终于缓缓开口问道:“于爱卿啊,如今兄长朱祁镇依旧下落不明,朕心中着实忧虑不安,不知到底该如何是好呢?”
朱祁钰虽然嘴上说着不知道怎么办,但实际上他心里早已有了盘算。他其实想让手下之人在大同府暗中动手,用铁箭结果掉那个给他带来无尽麻烦的祸头子——朱祁镇。然而身为帝王,有些话是不能明言的,只能说得含糊其辞,点到为止。
于谦站在原地,微微低着头,不敢与朱祁钰对视。但他心思敏锐,又岂会不明白皇帝话语之中隐藏的深意?所谓的“下落不明”,不过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而已,背后真正的意图不言而喻。
面对皇帝的问话,于谦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迟疑,他连忙恭敬地拱手作揖,然后郑重其事地回答道:“陛下请放心,微臣必定会竭尽全力,鞠躬尽瘁,辅佐陛下稳定朝局,确保大明江山社稷安稳无虞!”说完这番话后,于谦抬起头来,目光坚定地望向朱祁钰,眼神中透露出一片赤诚之心。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襄王朱瞻墡迈着沉稳而有力的步伐缓缓走进了殿内。他身姿挺拔如松,气宇轩昂,周身散发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进入殿内后,朱瞻墡并没有立刻开口说话,而是沉默不语地将目光投向了侄子朱祁钰。
只见朱祁钰正端坐在龙椅之上,那双幽深的眼眸仿佛隐藏着无尽的秘密和心思。朱瞻墡静静地凝视着这双眼睛,心中不禁暗自思忖起来。片刻之后,他轻轻地点了点头,心中暗暗想到:“看来兄长的血脉倒也并非完全不堪大用嘛。虽历经风雨,但从这眼神之中仍能看出一丝坚毅与果敢。”
此时,朱祁钰似乎察觉到了叔父投来的目光,他缓缓地转过头,望向朱瞻墡。两人的视线在空中交汇,瞬间碰撞出一股无形的火花。紧接着,朱祁钰面色凝重,语重心长地对朱瞻墡说道:“五叔啊,如今大同府那边的局势可谓错综复杂、变幻莫测。朕思前想后,觉得此事唯有托付于您方能放心。恐怕还得劳烦您不辞辛劳,亲自跑一趟大同府了。”
朱瞻墡听闻此言,脸上没有丝毫犹豫之色,他微微颔首,表示愿意领命前往大同府。其实,他心里非常清楚朱祁钰此番派遣自己前去的真正意图——在太上皇朱祁镇被铁箭扎死之后,确定他是不是真的凉透了。然而,面对这样一个艰巨而敏感的任务,朱瞻墡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有半点疏忽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