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喻思恂的帖子,就等于拿到了整个浙江省的通行证,犹如打开了任督二脉一般,陈浪心中大为兴奋。
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哈哈,你们这些小丑,挖空心思做的这些事情,不过是为在下做嫁衣而已。
“公子为何发笑?”
陈浪正自出神,耳边突然传来王厚才那有些憨厚的声音。
“呃,没事,喻巡抚这么信任在下,让我受宠若惊那。”陈浪随口敷衍道。
王厚才道:“安置流民,自古都是大事,喻大人能把这件事交给你,确实对公子你信任有加。”
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王厚才作为秀才,三十好几了却还没品尝过当官的滋味,而陈浪短短时间就“巴结”上了抚台大人,在他眼中这可是了不得的突破,如何能不羡慕?
沈建等人则是一头雾水,没领会王厚才话里的意思,也没太明白怎么突然又要开荒了。
但大概的感觉还是有的,就是东家的手笔越来越大了,眼前的流民危机似乎也已经有了应对之策。
...
施粥第六日,钱塘门外流民数量增加到九千人。
第七日,一万人。
第八日,一万二千人。
至此,因为外围的流民难以得到施粥机会,只能陆续离开,人数终于平稳下来。
钱塘门外的治安可谓直线下降。
甚至引起本地老百姓的恐慌,举家逃到临县躲避。
陈浪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施粥棚,使其不被冲垮。
本来三口大锅,已经增加到二十口。
场面蔚为壮观。
苏方正的卫生队员已经扩大到了三百人,而且还是精挑细选的。
有粥在手,找人做事还是相当容易的。
这三百人,对于维持施粥秩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官府的巡捕作用要大的多。
集贤书苑会客厅内,陈浪再次召开了内部“重要会议”。
根据目前的情况,他做了以下几点布置。
一是让苏方正加快速度扩张卫生队的规模,除了质量得有所保证以外,人数不设上限。
二是吴越吴镖头继续扩张镇远镖局的人数,同时派镖师们去寻找适合开荒的地方。
并且加派专人去宁波查看适合开荒之地。
宁波是沿海城市,而且差不多就是大明官方对外贸易的通商口岸。
选择宁波,陈浪是有其长远打算的。
三是李诚浦的聚贤酒庄加快马力,酿酒业务火力全开。
四是王厚才和王承允负责的学田的耕作事宜,眼下是冬小麦播种的最佳时机,错过了农时,收成会大受影响。
吴越王厚才等人却对陈浪开荒的计划颇为不解。
一方面开荒往往三五年才能把地养熟,这几年所费的人工是个恐怖的数字。
如果单是施粥,还勉强支撑,但这是权宜之计,老百姓不可能全年喝粥。
要他们卖苦力干活的话,需要的衣食住行的费用就会五倍十倍的增加。
东家到底有多少财力,能吃得消不?
往后即便是田地长出了庄稼,去除苛捐杂税,能够那些流民吃就不错了,哪里还有“利润”?
另一方面,突然多出来的这么多人口,如何能管的住,万一闹出点什么事情来,如何兜底?
怎么看怎么吃力不讨好。
这是衙门无能,让东家来背这个黑锅来了。
哎,可叹东家还乐此不疲,高深莫测的模样,当真让人猜不透啊。
面对诸人的质疑,陈浪微笑表示,让大家有耐心,他一定会搞定一切,往后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好云云。
手下一干人等的想法,陈浪当然是了解的。
担心银子不够用太正常不过了,连他自己也担心。
所以他也给自己悄悄安排了新任务,那就是扩展商业项目,增加收入。
现在银子的来源只有三个,一个是折扇,一个是王秀才的书法作品,一个是即将火力全开的“还我河山”高度酒。
眼下一下子接手这么多难民,光凭这三项,到时候银子恐怕真不够用。
至于新业务嘛,陈浪早已想好了可以投放的新商品,如玻璃杯,小商品等等。
放出新商品,肯定会引来新的狼群,陈浪自信,以目前的班底,已经足以应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