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巴林氏的王爷是没有给她讲过,原本的蒙古四十九部是如何变成四十八部的,若是知晓其中原委,她或许就不会说出那句惹祸的话了。
但恪嫔是听过这个故事的,所以她敢于在皇后娘娘面前表露不满,然而面对皇帝时,她却只会装出委屈的模样。
她能够感觉到在皇帝和善的外表下,隐藏的却是对她们的不屑。
什么礼重蒙古,笑话,皇帝又不是蒙古的赘婿,为什么要看两个和亲来的女子的脸色。
若是对他们的女儿不好,便是让整个蒙古寒心,认为他不值得忠心。
可忠心不绝对,便是绝对不忠心。结成姻亲是为了和平安定不错,可这和平安定与否,决定权从来都在那说一不二的帝王手中。
巴林部的王爷因为自己的教女不善而付出了代价,如今的蒙古早已不是曾经的蒙古,大清也不是昔日的大清,皇帝一句话,便足以在地图上抹掉一个部落存在的痕迹。
而其余四十七部,也被借此打上了‘不忠’的标签,被派官员带兵驻军严密监视。一旦有异心,便与巴林部同罪论处。
当听说巴林氏王爷进宫的当天,就被当着巴林氏的面赐死,巴林氏至此也疯了,被贬为庶人后不知被送往何处。
恪嫔经历了巴林氏的悲剧后,深谙了宫廷之中的险恶,再也不敢造次,遂决定在牧场里默默耕耘,专注于照顾那些牛羊。
虽然辛苦了些,但总比害人害己强。
拜尔果斯部也怕她和巴林氏一样作死,特意从各地召集了几位经验丰富的牧民来协助她,希望她能够安稳度日。
远方的老父亲在书信中声泪俱下,一遍遍地祈求她千万要谨言慎行,不要再得罪人了。
后来恪嫔也渐渐明白过来,巴林氏的妄言,不过是给皇上提供了一个铲除异己的借口。皇上欲让太子继承他的江山和抱负,自然需要为他清除一切障碍。
宫里的嬷嬷告诉她,宫人们都知道一句话,不打馋不打懒,专打不长眼,有些人总是自不量力,想要引人注目,有人偏要做那不长眼的出头鸟,结果往往却是招来横祸,落得被一枪打死的结局。
于是恪嫔越发小心谨慎,尽量避免卷入不必要的纷争之中。
不过倒是应了汉人那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话,她心中如今没了别的盼头,便干脆将心思都放在了那些牛羊身上。
毕竟皇上可是说了,她养的那些都算她的私产,即便在草原,拥有这么多牛羊,也算是一个富户了。
恪嫔一心想要靠这些牛羊发家致富,她与那些牧民共同研究,探索出了许多牲畜治病和增产的方法。禀告皇后娘娘之后,大着胆子给皇帝上了个折子,然后便成功升职成了恪嫔,连带着拜尔果斯部也得到了皇帝的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