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民怔怔地看着刘小珊离去的背影,仔细揣摩她心里面最后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他感觉这句话有些不正常,这背后似乎隐藏着什么秘密。
让李红民要怪就去怪她妈,这种时候了,还怪她妈什么?怪她当初拆散他和刘小珊?还是怪她让刘小珊嫁给吴兢?还是其他?
突然,李红民脑子里蹦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让他毛骨悚然起来。
难道刚才的一切,都是刘小珊母亲的安排,目的是想让吴兢和刘小珊离婚后,让李红民娶刘小珊?而孩子根本不是李红民的?
非常有可能,刚才刘小珊的表情、神态虽然都非常逼真,眼睛也始终垂泪,但她的眼神,一直有一些飘忽。
若是李红民猜测的这样的话,那刘小珊的母亲实在是太恶毒了,刘小珊这也是在助纣为虐,为了实现这个不光彩的目的,居然处心积虑地和他演了这么一出大戏。
虽然这么想,但李红民也不敢最终确定,后面有机会再做进一步核实。
……
回到乡里,李红民第一时间开始着手组织工作宣传的事情。
首先是要了解通讯稿的写法。为此,他找了很多《富东日报》、《华裕日报》刊载的关于组织工作的稿子来学习,又通过张佳佳找了一些平时组织部写的通讯和新闻报道来认真拜读。
看了半天,他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光说组织工作,其实没什么好说的,而是要找到其他载体,再把组织工作嫁接过来。
比如,某个村民是一个致富带头人,如果单纯报道这个人的话,就不算是组织工作的新闻报道。
但如果身份变一下,这个致富带头人是一个党员,那就可以从他的这个身份去着手,干了什么工作、为什么要干,取得了什么成效,就可以从党员这个政治身份上去挖掘、去嫁接,这样写出来就是组织工作的宣传报道。
再如,上面要求我们党建和业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如果工作中取得了什么亮点,就可以从“党建+业务”的角度去切入,寻找素材,从而写出有内容的通讯类文稿。
稿子并不难写。李红民挖掘了他们东山乡“三农”发展的一些亮点做法,又找乡组织员孟小游要了一些组织工作方面的素材,然后与基层党建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结合起来,2000多字洋洋洒洒的文稿就出来了。
接下来就是找投稿的平台,李红民在这方面没有经验,也没有做过多了解,就直接往《富东日报》、《华裕日报》等媒体的编辑邮箱里面投。
投稿前他觉得信心满满的,想着编辑应该会采用,但稿子投去以后犹如石沉大海一般,迟迟不见动静。一连等了几天,依然没有消息。他知道自己写的稿子不会再被采用了。
就在难过之际,忽然想到一个人——华裕广播电视台的记者潘琴,之前他参加富东省诗词大会夺冠时,潘琴来东山乡采访过他。
李红民拿起电话给她拨了过去,很快就接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