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去问大街上任意一个中国的男人愿不愿意当皇帝,绝大多数的回答无疑都是肯定的,可皇帝真的有那么好当吗?外族袭扰甚至是大举入寇,武将叛乱,文臣揽权,朝廷党争,财政赤字,官员腐败,后宫争宠,皇子夺嫡,大河决堤,雪灾、海潮,旱灾、虫灾,饥荒,流民,这些事但凡只发生一件都足以让人当场吐血,但作为皇帝这些事如果发生了你就必须得扛着。
当然,如果你说自己就想当一个花天酒地的昏君,只想过把瘾就死,那么一切自当别论。可是,如果你想有所作为,如果你想名垂青史而非遗臭万年,那么你就得起早贪黑费心费力地加油干才行,比如说赵光义。不管当时以及后世的人会给他一个怎样的评价,但他自己是想青史留名的,他发自内心地想做一个好皇帝——超越他哥哥赵匡胤历史功绩的好皇帝,甚至是又一个万古留名的皇帝!
在公元977年这一年,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赵光义可谓是干劲十足,完全可以说是进入了一顿操作猛如虎的状态,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这一年所取得的成绩几乎可以用完美来形容。我很有理由相信他在登基称帝之前就已经开始在谋划着该如何治理这个国家,这就好比这个世界上每一个被一把手所压制的二把手一样,尽管我没上台但我绝对相信我能比上面那个人干得更好。因此,当赵匡胤真的成为了大宋的皇帝之后他便把那些埋藏在心中许久的计划毫无保留地付诸实施。
赵匡胤在皇帝这个位置上干了十七年,但作为开国之君他要做的事实在是太多了,而他的第一要务毫无疑问就是统一天下。当轮到赵光义登场时他已经不再把这件事作为他的首要任务,毕竟他哥哥把这事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因此,在开科取仕之后,赵光义紧接着就开始整顿国内的货币市场。
这件事的源头来自于那位在采石矶的江面上设计并建造了浮桥的强人樊若水,这时的樊若水已经官拜江南转运使,他所肩负的其中一项职责就是管理江南地区的财政。这年二月,樊若水向赵光义上疏建议由政府出面大量开采全国各地的铜矿用以制作钱币并禁止民间开采铜矿,同时他还认为应该禁止江南地区大规模地使用铁制钱币并对其予以彻底废除。对于樊若水的奏请,赵光义一律照准,宋朝由此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货币改革。
我们这里需要先说明一下当时的货币市场是怎样的一种现状。在唐朝天佑年间之前,中国大地上的货币市场是相对稳定的,但在天佑年间由于战乱频繁且各地藩镇各自为政,全国范围内的货币市场便开始出现混乱,而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铜币的缺乏。为什么会缺乏?因为兵器装备对铜的需求量开始激增且中央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急剧下降。唐朝中后期开始,中国一直处在政治和军事的动荡时期,加之五代十国的混乱更是加剧了这种动荡,因而货币市场的这种混乱状况便一直都没有能够得到扭转。
史称:在天佑年间每百钱实际上只有八十五个铜钱,而后逐渐递减,从八十五缩减到八十,再又缩减到七十七,而这只是官方层面的说法,具体到了地方上就更是各有各的奇葩之处,反正这个数值只会比官方规定的少而不会多。赵匡胤登基之后为了稳定国内的货币市场便下诏让每百钱恢复到八十或八十五个铜钱的水平。遗憾的是,这其实也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赵匡胤一时间根本拿不出那么多的铜钱,毕竟他也要打仗,他对铜的需求量同样很大。
有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那就是在赵匡胤当政时期宋朝有极个别的地方每百钱只有四十八个铜钱。如此我们就不难想象五代时期尤其是梁、唐、晋、汉时期中国的货币市场是种什么状况,那几乎可以说堪称灾难和崩溃。
赵光义决定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要想国富民强首先就得让货币市场获得一个稳定和良好的运行环境,而这就需要中央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加以干预。赵光义首先开始在江南地区以及其他出产铜矿石的地区大力开采铜矿,有了这些作为保障之后他才能造出大量的铜钱继而投入市场再又让其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
在大力铸造铜钱的同时,宋朝也开始在全国各地尤其是江南地区废除铁钱,赵光义下令民间将铁钱全部送官,然后官府再向其兑换同等价值的铜钱。另外,他发出严令:在此之后若有人再私自铸造铁钱将杀无赦。在铜币大量流向市场之后,赵光义又规定每百钱恢复到七十七个铜钱的水平,而且他还规定了铜钱的质量,也就是每贯铜钱的净重不得低于四斤半,总之就是必须要确保这些铜钱得是硬通货。
赵光义整顿和改革货币市场这件事的意义和影响有多重大我这里无法说得完全, 但宋朝往后经济的繁荣是必须要给这时候的赵光义记上一功的,我甚至觉得说他是北宋日后经济繁荣的奠基者也毫不为过。客观地说,赵光义虽然在后世被无数的人狂喷,但他对宋朝的文化事业和经济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容被抹杀的。
我不知道这个评价是否中肯和客观,但作为帝王,赵光义的所作所为不仅仅是在为他个人谋取利益和资本,他的所为更是决定着当时的中国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和走向。在诸多领域他对宋朝是有功的,而且是大功,这一点必须要承认。
在金融市场小试牛刀之后,赵光义把目光投向了帝国的官场。不是说他在官场上将会有什么大动作,而是他将用两个人来开刀并以此昭告天下官吏:现在是我赵光义当皇帝了,你们这些当官的都给我守点规矩,有谁敢胡作非为我就要收拾他,不管你是谁,我都绝不饶恕!
撞到赵光义刀口上的这个人名叫王继勋。此人可是来头不小,因为他可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小舅子。
王继勋起初依靠着姐姐王皇后(赵匡胤的第二任妻子、北宋孝明皇后)的这层关系在军队里得了个武职,他仗着自己国舅爷的身份经常胡作非为,甚至是犯下了诸多罪不容诛的罪行,但赵匡胤爱屋及乌经常包庇王继勋,尽管他也惩罚和责备过王继勋,但对王继勋而言这些不过是隔靴搔痒。当赵光义继位之时,王继勋这时候正在西京洛阳府当官。按理说,赵匡胤死了之后他就应该夹紧尾巴做人,可他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地作恶。
早在京城开封做官时王继勋就开始吃人,他府中的女仆稍有触怒于他轻则打骂重则杀戮,而且他杀人的式简直令人发指:他经常将受罚的女仆绑起来然后从身上一片一片地割肉,直到这人最后痛苦地死去。这个还不是重点,重点是他把这些割下来的人肉拿来吃了或是与人共同分食。为了防止府中的这些女仆告发他,他将这些女仆都严加看管,以至于他的恶行在很长时间以来都不为外人所知。直到有一天他府中的院墙被雨水给浸塌了,府中的女仆于是争相出逃才开始让他的罪行曝光于天下,但即使如此赵匡胤也没有砍了他的头,只是将他贬出了京城。
到了洛阳,这个禽兽仍然不改恶习,他继续吃人,甚至达到了吃人只剩下骨头的境地,然后他就命人把这些骨头扔到郊外。也正因如此,所以他的府中经常要买入新的女仆,甚至是洛阳城的棺材铺老板时不时地要去他家里接活。然而,他是国舅爷,当地的老百姓和官员都不敢得罪他更不敢告发他,更何况即使告发他也未必就能让他受到应有的惩处,到最后反而有可能遭来他的疯狂报复。赵光义早在当皇帝之前就已经知道了王继勋的这些恶行,但他那时候也奈何不了王继勋,可如今就大不一样了。
当赵光义登基之后,有人向他告发了王继勋在洛阳吃人的罪行。赵光义大喜,他手中的那把饥渴难耐的大刀正是想舔血的时候就有人往刀口上撞,而且这个人的身份又是如此的招人眼,惩处这人又是如此的具有示范效应和轰动性,拿这人祭旗实在是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