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稍稍恢复后,凌宇便开始四处查阅古籍资料,希望能找到有关这行刑旧址的记载。在一本尘封已久的县志中,他发现了一些线索。原来,在清朝末年,此地曾发生过一起冤案。一位名叫郭栋天的清官,因得罪了朝中权贵,被诬陷谋反。他和他的家人、下属皆被判处死刑,行刑之地便是那座石台。当时,朝廷内部权力倾轧严重,慈禧太后专权,光绪帝被架空,郭栋天试图揭露一些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却被反咬一口,以莫须有的罪名被牵连进一场政治阴谋之中。据说,郭栋天在临刑前曾发下诅咒,称自己和家人的冤屈若不得昭雪,他们的灵魂将永远在这行刑之地徘徊,让每一个来到此处的人都感受到他们的痛苦与愤怒。
凌宇意识到,要想解除这诅咒,或许得先为郭栋天一家洗清冤屈。于是,他决定深入调查这起冤案。他四处走访当年可能知晓此事的老人,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真相。
凌宇深知为郭栋天一家翻案绝非易事,但他心中的正义感和对真相的执着追求,让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艰难的道路。
他首先从那本提供线索的县志入手,仔细研究其中关于郭栋天案件的只言片语,试图从中找到更多有用的信息。随后,凌宇开始在京城的大街小巷穿梭,四处打听当年可能知晓郭栋天之事的老人。他一家一家地拜访,耐心地询问,却常常遭遇冷漠的拒绝或警惕的目光。有些人对当年的事情避而不谈,生怕惹上麻烦;有些人则干脆将他拒之门外,认为他多管闲事。
然而,凌宇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调整策略,前往京城郊外的一些偏僻村落,那里或许还留存着一些关于郭栋天的记忆。在一个破旧的小村庄里,他终于找到了一位愿意开口的老者。老者坐在自家门口,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沧桑和犹豫。凌宇赶忙上前,恭敬地递上茶水,轻声诉说着自己的来意。老者沉默良久,才缓缓开口,讲述了一些当年郭栋天在当地的善举以及他被诬陷后村民们的私下议论。虽然这些信息并不足以成为翻案的关键证据,但却让凌宇更加坚信郭栋天的清白,也为他的调查指明了新的方向。
凌宇继续深入挖掘,他来到了曾经的官府档案库。档案库中阴暗潮湿,弥漫着一股陈旧的纸张气息。他在堆积如山的卷宗中仔细翻找,眼睛紧紧盯着每一页纸张,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与郭栋天案件相关的线索。经过数日的不懈努力,他终于找到了一份被尘封的审讯记录。这份记录虽然部分内容被涂改,但依然能从中发现一些疑点和矛盾之处。凌宇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将其抄录下来,准备作为后续翻案的重要依据。
在寻找证据的同时,凌宇也在努力寻找当年的证人。他听闻有一位曾经在郭栋天府上做过事的丫鬟,可能知晓一些关键内幕。经过多方打听,他得知这位丫鬟如今流落在一个偏远的小镇。凌宇立刻踏上了前往小镇的路途。小镇道路崎岖,旅途艰辛,但他心中的信念从未动摇。当他找到那位丫鬟时,丫鬟起初十分害怕,不敢说出实情。凌宇耐心地开导她,向她承诺一定会为郭栋天一家讨回公道,并且会保护她的安全。最终,丫鬟被凌宇的真诚所打动,道出了当年她亲眼所见的一些陷害场景和幕后主使的一些蛛丝马迹。
凌宇将这些证据和证人证言一一整理,精心撰写诉状。他反复斟酌每一个字句,力求将郭栋天一家的冤屈清晰地呈现在诉状之上。写好诉状后,他开始寻找一位能够公正审理此案的高官。他四处打听,了解各位官员的声誉和行事风格。经过筛选,他选定了一位以刚正不阿着称的官员。凌宇带着诉状和证据,鼓起勇气前去拜见这位高官。在高官的府邸外,他等了许久,心中忐忑不安。当终于见到高官时,凌宇详细地陈述了郭栋天一家的案件经过,呈上了所有的证据,并恳请高官能够重新审理此案。高官被凌宇的执着和证据的充分性所打动,决定接手此案。
在案件重新审理的过程中,凌宇也没有松懈。他积极配合官府的调查,为官员们解答疑问,提供更多的线索和信息。他时刻关注着案件的进展,心中既充满了期待,又有些担忧。他担心会有新的阻力出现,担心好不容易找到的证据会被质疑或推翻。但他依然坚定地站在为郭栋天一家申冤的立场上,毫不退缩。
经过一番细致的调查与审理,郭栋天一家的冤案终于得以昭雪。朝廷为他们恢复了名誉,并对当年的诬陷者进行了惩处。凌宇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切,心中五味杂陈。既有为郭栋天一家感到欣慰的喜悦,也有对自己这段艰辛历程的感慨。他知道,自己的坚持和努力终于有了回报,正义最终得到了伸张。
在郭栋天一家冤案昭雪的当晚,凌宇再次来到了那座行刑旧址。此时的行刑旧址,似乎少了几分往日的阴森恐怖。凌宇站在石台前,心中默默祈祷着郭栋天一家的冤魂能够安息。
突然,一阵微风吹过,石台上泛起一层淡淡的光芒。光芒中,凌宇看到了郭栋天及其家人的身影。他们面容安详,眼神中不再有怨恨与痛苦。郭栋天朝着凌宇微微点头,以示感激,随后,他们的身影渐渐消散在光芒之中。
从那以后,那座清朝行刑旧址的恐怖传说渐渐淡去。凌宇也将这段经历铭记于心,他用画笔将这段故事记录下来,希望后人能够从中汲取教训,珍惜公正与正义。而他自己,也因这段经历,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在绘画之路上,不断追求着对人性与历史的深刻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