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战乱,兖州赈灾不利,刘辩没怪桥瑁等官吏。
不过既然他来了,就得立刻行动。
好在东郡粮仓堆积如山,他又带来了不少工匠、农具、粮种之类。
刘辩坐镇东郡府衙,大小官吏战战兢兢的站在下面,大气都不敢喘。
曹仁、皇甫嵩也在场。
刘辩扫视一圈,道:
“奋威将军曹仁。”
“末将在。”
“朕令你领本部兵马,主动出击,把东郡外的黄巾全部扫除,告诉他们,愿降朝廷者,有吃有穿,不愿降者,斩!”
“末将遵旨!”
曹仁一拱手,转身匆匆离去。
刘辩的目光接着落在皇甫嵩身上,在场这么多人,唯有皇甫嵩有位置可坐。
“车骑将军。”
皇甫嵩起身,“老臣在。”
刘辩的声音放缓,语气客气了些,“劳烦老将军全面接管东郡防务、治安等事务。”
“老臣得令!”
军事部署到这里就结束了。
曹昂于禁他们在外驰援曹操的五路大军,倒不用刘辩担心。
接着他就开始了民生上的部署。
招收流民,组织屯田、兴修水利、搭起粥棚赈灾全都同步进行。
桥瑁一个头两个大,好在这些事朝廷都有具体的实施策略,桥瑁只要循规蹈矩的按照朝廷制定的方向操作就行。
治理蝗灾也不难,借鉴前人经验就行,难得是不管是改善田地等农业防治法,还是另一种人工方式,都是一笔巨大的支出。
刘辩只能咬咬牙答应下来,蝗灾必须要根除。
好在东郡并不是蝗灾严重之地,一番政事处理完,东郡开始动了。
数以万计的流民终于有了安置策略,降兵被变为屯田军。
这些工作说起来并不难,之前乱是因为大汉的制度,有不少问题。
毕竟曹操来东郡,主要任务是打仗。
想挥挥手安置这么多流民、降兵,各地太守全力配合,根本不现实。
除非刘辩能派一名持假节的朝廷重臣,代表他这个天子来统筹全局。
当一切料理妥当时,郭嘉带着奏疏回来。
“陛下,那首诗找到是谁写的了。”
这么短的时间就找到人了?
刘辩打开奏疏一看,惊讶不已。
“竟然是他!”
历史上,此人属于曹魏集团,从底层做起,最后官拜三公的顶流重臣。
食邑相当于张合、徐晃、张辽三人之和!
他在文治上,到任一地百姓无不欢迎,离任时百姓背井离乡也要同去,最后曹魏妥协,让其从中挑选千名百姓为侍从。
每到一地,当地豪强都被他压的不敢冒头。
为县令时不避权贵,亲手砍了曹洪亲戚,谁求情都不买账。
连太尉杨彪都被他坚持拷问过,压根不卖任何人的面子。
武治上,此人担任过朝廷重号将军,后任征东将军,做到东线集团司令,压的东吴不敢冒头,无数次料敌于先。
还曾亲自带几十名敢死之士,大破吴军。
最后官至太尉,有人评价,他若在,司马懿一辈子不敢冒头。
……
曹操兵临济阴郡,正跟何仪、刘辟等十余万黄巾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