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一家又一家医院的辗转后,每一次检查报告都如出一辙地证实了那残酷的结果,杨母的心彻底沉入了谷底,不得不相信问题确实出在自己儿子身上。
从那之后,杨母便开始四处打听,寻遍各种药方,只要听闻哪里有对治疗儿子病症有帮助的中药,她都会不辞辛劳地跑去购买。
每天清晨,她就会将大包小包的中药递到秋婵手中,郑重其事地叮嘱秋婵一定要精心熬制。
秋婵默默点头,每日守在炉灶旁,耐心地看着药罐里的汤汁翻滚。
然而,一段时间过后,当他们满怀期待地前往医院复查时,却发现病情依然没有多大起色。
杨母看着那几乎毫无变化的检查结果,眼神里满是无助与担忧。
回到家中,杨母拉着秋婵的手,声音里带着一丝哀求说道:“要是你娘家问起来,为什么还不要孩子,你就说还年轻,还不想要。”
秋婵停下手中正在擦拭家具的动作,微微抬起头,神色淡定地讲:“放心吧!我家里人从不催生。”
她的语气平静而沉稳,仿佛这一切的纷扰都无法扰乱她的心绪,在这家庭的波澜中,她始终坚守着一份从容与淡定。
杨母眉头紧皱,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口吻说道:“我怎么说,你就怎么做就可以了,要懂得维护自己家老公的面子。”
她的眼神紧紧盯着秋婵,似乎在等待秋婵的立即回应与保证。
秋婵心里对杨母这种无端的要求有些厌烦,她轻轻抿了抿嘴唇,没有搭话,转身默默走向厨房准备做饭。
杨母看到秋婵这般不理会自己的态度,顿时怒火中烧。
她的脸涨得通红,双手不自觉地握紧。若是放在以前,以她的脾气早就开口大骂了,那些尖酸刻薄的话语恐怕早已脱口而出。
但如今,一想到儿子的身体状况,那股即将爆发的怒火就像被一盆冷水浇灭,只能硬生生地忍了下来。
她心里虽有不甘,却也只能无奈地叹了口气,在原地站了一会儿后,缓缓坐了下来,眼神中满是忧虑与惆怅。
假如是秋婵的问题,真不知杨母是否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轻声细语地对儿子说:“要懂得维护自己家老婆的面子。”
为了维护儿子的面子,每当亲戚朋友和村里人满脸好奇地问他们:“为什么那么久没有生小孩?”
杨母总是面露难色,眼神闪躲,不敢直白回应。
她虽未明确说是谁的问题,却会不自觉地将目光快速投向秋婵所在方向,
眼神中带着暗示意味,而后结结巴巴、吞吞吐吐地说道:“这个,得问儿媳妇了,她好了我们一家都高兴。”
那欲言又止的模样,看似委婉,实则将问题的矛头悄然指向了秋婵,让旁人在这隐晦的表达里,轻易便能揣摩出她话里的潜在含义,
使得秋婵在无形之中陷入一种尴尬且被动的处境,只能默默承受着这一切背后所隐藏的压力与委屈。
当众人听到杨母这般含糊不清的回应后,一时间,各种猜测与议论如潮水般在人群中蔓延开来。
大家纷纷暗自揣测,笃定是秋婵的问题才致使这个家庭迟迟未能迎来新生命。
其中不乏一些好事者,竟还为杨家打抱不平起来,他们自以为是地认为,秋婵能嫁入这样的家庭简直是几世修来的福气,理应感恩戴德。
在他们的想象里,即便秋婵生不出孩子,杨家也依旧会如亲生女儿般善待她,而她则应该全心全意地为杨家奉献一切,不计回报。
这便是所谓婆家的真实写照,在内,杨母苦口婆心地劝诫儿媳妇要处处维护老公的面子,仿佛这是做妻子天经地义的责任;
在外,却毫不犹豫地将儿媳妇推出来当作挡箭牌,用那看似委婉实则犀利的言辞,巧妙地将所有过错都归咎于秋婵。
只要能保住儿子的名声与颜面,哪怕歪曲事实也在所不惜。
他们还妄图塑造出一副善良无辜的形象,对外宣称对儿媳妇关怀备至、视如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