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上世纪 70 年代,我们这个宁静祥和的小乡村,宛如一幅被岁月定格的古朴画卷。四周环绕的青山翠峦连绵起伏,仿佛是大地沉睡时微微起伏的胸膛。田野里,金色的麦浪在微风中轻轻翻滚,好似一首无声的诗篇。每到清晨,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村庄,炊烟袅袅升起于农舍的屋顶,宛如仙境中的缥缈云雾。
故事的主人公是村里的两个年轻人,男方叫李福根,女方叫王秀娥。李福根是个憨厚老实的庄稼汉,家里世世代代都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他有着宽阔的肩膀和一双粗糙却有力的大手,那是常年劳作留下的深深印记。王秀娥则是村里出了名的俏姑娘,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犹如清澈的湖水,深邃而迷人。她的辫子又黑又长,在微风中轻轻摆动,笑起来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朵,娇艳动人。
那是一个普通的夏日清晨,阳光柔和而温暖。李福根扛着锄头准备去田里干活,路过村口那棵古老而繁茂的槐树时,正巧碰上了王秀娥和一群姑娘在树下纳鞋底。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斑驳地洒在王秀娥的脸上,那一刻,她的肌肤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黄的光晕,美得不可方物。李福根的心猛地一跳,仿佛被一支无形的箭射中,呆呆地站在那里,目光再也无法从王秀娥的身上移开。
而王秀娥也在不经意间抬起头,注意到了这个憨厚的汉子。两人的目光交汇,只是短短一瞬,却仿佛有千言万语在其中流转。王秀娥的脸上泛起一丝红晕,羞涩地低下了头,手中的针线活儿却不自觉地慢了下来。李福根也如梦初醒般回过神来,匆匆离去,但王秀娥的身影却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从那一天起,李福根的心里就住进了王秀娥的倩影。在田间劳作时,他常常望着远方出神,脑子里全是王秀娥的一颦一笑。每当微风拂过麦田,他仿佛能听到王秀娥银铃般的笑声。
村里的媒婆张大妈是个热心肠,她那双敏锐的眼睛早就看出了李福根的心思。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张大妈扭动着胖胖的身躯,主动找上门来,要给他和王秀娥牵红线。李福根家里虽然不富裕,但父母都是本分善良的人,张大妈觉得这门亲事能成。
当张大妈去到王秀娥家时,王秀娥的父母却有些犹豫。他们看着自家那简陋的房屋和破旧的家具,心里想着女儿要是嫁过去,怕是要跟着吃苦受累。王家的小院里,几只小鸡在地上啄食,阳光斜照在斑驳的墙壁上,显得有些冷清。
可王秀娥却在里屋听到了一切,她的心早已经偏向了李福根。不顾父母的反对,偷偷跑出来对父母坚定地说:“我愿意。”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爱情的憧憬和执着。
就这样,两家开始商量婚事。可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村里的地主刘二麻子也看上了王秀娥的美貌。刘二麻子长得肥头大耳,一脸横肉,平日里仗着自己有点钱,在村里横行霸道。他派人到王家威胁,说如果王秀娥不嫁给他,就让王家在村里没好日子过。
王秀娥的父母被吓得不轻,晚上坐在昏暗的油灯下,忧心忡忡地劝女儿放弃李福根,嫁给刘二麻子。王秀娥坚决不从,她眼中闪着泪光,双手紧紧握拳,对父母说:“我生是福根的人,死是福根的鬼,绝不嫁给那个恶霸。”
李福根和王秀娥商量着,决定尽快结婚,来个先斩后奏。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乌云遮住了月亮,星星也躲进了云层里。他们在村里的破庙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没有热闹的酒席,没有华丽的嫁衣,只有两颗紧紧相依的心。破庙里,几支残烛在风中摇曳,映照着他们坚毅的脸庞。
然而,他们的闪婚并没有逃过刘二麻子的眼睛。刘二麻子得知后怒不可遏,他在村里到处散播谣言,说李福根和王秀娥的婚姻不合法,还勾结村里的干部,试图给李福根一家找麻烦。
面对这些恶意中伤,李福根和王秀娥没有被打倒。他们相互扶持,一起面对风言风语。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小院里,李福根就早早地出门干活,他的身影在田间忙碌,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王秀娥则在家里操持家务,洗衣做饭,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虽然日子艰苦,但他们的眼神中始终充满了对彼此的关爱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