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陈梅的身影消失在了远处,林丽丽这才缓缓转过身来。
她朝着李诗意露出一抹友善而亲切的笑容,并同时向她伸出了右手。
只见她友好地说道:“大姐您好,我叫林丽丽。”
李诗意见状,也微笑着伸出手去,与林丽丽轻轻一握,回应道:“李诗意。”
简简单单的三个字从她口中说出,显得格外温婉大方。
听到李诗意自报家门后,林丽丽不禁微微一愣,随即惊讶地挑起了眉毛,一双杏眼之中满是诧异之色。
她忍不住开口说道:“原来您就是李诗意啊!”
李诗意心里很清楚,自己的那些事儿最近在大队里都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了。
毕竟在这个不大不小的小村庄里,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迅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所以对于这位知青听闻过自己的名字,她并没有感到太过意外。
“我就叫你一声诗意姐吧,诗意姐,你别搭理陈梅,她人就那样。”
说着她就给李诗意介绍起同行的人。
“这位是钱丰,周恒,他俩来自京市,这位是王秀芝,和我一样从沪市来的,我们都是村里的知青。”
随着她介绍,众人都朝李诗意点头示意。
“你们好。”
李诗意也打招呼。
林丽丽又捏了捏大妹的小脸。
“小姑娘你干净的很,一点儿不脏。别听刚才那个怪阿姨乱讲。诗意姐,你带着孩子去干啥呢?”
大妹脸上洋溢着笑容,对着林丽丽轻声说道:“放心吧,这点小事我才不会放在心上呢!铁蛋儿和小鼻涕还说过更过分的话,我都当他们在放屁。”
毕竟,以前村里这些孩子的欺负更过分,陈梅这不痛不痒的话她还真不觉得有什么。
李诗意心疼地揽过身边的孩子,微微低头,看着孩子那张天真无邪的脸庞,然后转头回应道:“家里没有被罩,所以我寻思着去买点布料做新被罩。”
不等李诗意问,林丽丽就自来熟地继续说:“这眼看着要秋收了,家里给寄来了一些包裹。
我们准备去城里把这些包裹领回来,顺道看能不能再买点好吃的。据说秋收天天都要辛苦劳作,不吃点好的补补可不行!”
就这样,两人一路上有说有笑,不知不觉间,她们已经到了镇上。
众人都下了车,跟赶车的社员约好了回去的时间,知青们就都朝着邮局得方向走去。
邮局和供销社离的不远,到了邮局,李诗意就和他们分道扬镳,独自带着娃去了供销社。
来到供销社,买了做被罩用的土布和十分具有年代气息的粉色印花床单,又买了蜡烛手电筒。
没办法,谁让这时候她们村子还没通电呢。
因为是贫困地区,又是山区,她记得农村通电都是九十年代的事了。
想到这个,李诗意头疼,等到改革开放,她一定要带着孩子去省城甚至京沪这种大城市生活。
不然,蜗居在这里,就连电灯都还要等个二十年才有。
三个孩子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眼睛滴溜溜地四处张望,这可是他们第一次来到镇上呢。
供销社里面的商品对于他们来说那叫一个五花八门,一个个透明的玻璃展柜整齐排列着。
香喷喷的鸡蛋糕,颗颗饱满的炒瓜子,江米条则像是一根根金黄酥脆的小棍子......
看到这满满当当的零食柜子,三个孩子的目光瞬间被牢牢吸引住了,眼睛眨都不眨一下,直勾勾地盯着那些零嘴。
站在一旁的李诗意见状,心里一阵柔软。
她想,反正自己如今手头宽裕,也不在乎多花点钱,便又称了一些鸡蛋糕和江米条。
毕竟,这样的零食对于孩子们来说可真是难得一见的好东西。
三个孩子紧紧围在售货员身旁,聚精会神地看着他熟练地给鸡蛋糕和江米条称重,那模样简直比学生上课还要认真。
在这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能有这样的零食已经算是非常奢侈的享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