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纪·中兴续录卷四
时宋金议和初成,旋即金国内乱,北迁避祸。吾以丞相之职,膺天子之命,于收复诸地经略内政,冀复大宋全盛之威。##
一、抚民安土
初临收复之地,城郭残毁,闾里萧疏,百姓流离困苦之状,目不忍视。乃颁告四方,曰:“圣上仁惠,念尔等久陷异域,今得归宋土,当享太平。诸般税赋,三年尽免;田宅失散者,官为查核,归还原主。”又命有司广设粥棚,赈济饥民,以安其生。
于诸郡县置安抚使,选贤能之士任之。谕之曰:“民为邦本,今当务之急,在抚民安土。尔等宜勤恤民隐,凡民间疾苦,速为奏报;诸般冤狱,悉心审理,务使百姓得享公正。安抚”使等皆受命而往,悉心尽职,民渐得安。
且鼓励耕织,遣使四出,教民以新耕之法,广植桑麻。于农忙之时,官府遣人助耕,分发农具、籽种,以补百姓之乏。又疏浚河渠,修兴水利,使农田灌溉无虞。未几,田野之间,渐苗禾盛,桑麻繁茂,百姓生计初有起色
。## 二、整饬吏治
深知吏治清明,乃国之根基。遂严申法纪,整饬收复诸官吏地之。诏曰:“为官者,当以廉洁奉公、勤政爱民为本。若有贪污受贿、苛虐百姓者,严惩不贷。”
设司巡检,巡察各地吏治巡检皆官。忠直敢言之士,遍历诸郡县,察访官吏之。善恶有贪墨之吏,一经查实,轻者罢官削职,永不叙用;重者依律论罪,以儆效尤。一时之间,官场风气为之一。肃
又行考绩之法,以德行、才能政绩、为考核标准。对于政绩卓着者,升迁褒奖;平庸者无为,诫勉督促;不堪任事者,即时黜免。以此激励官吏勤勉任事,尽心于地方治理。
于地方选拔人才设,科考试,以经史、时务为考课内容。凡有学识、有才能之士,皆可应考。中式者,量才授职,充实地方各级。衙门此举既为朝廷广纳才贤,又使地方治理得人,渐呈蓬勃之象。
三、振兴经济
收复之地,商业凋零,市井冷落。乃下令减免商税,放宽市场管制,以兴商贸。于诸交通要道、繁华城镇,设市易务,提供交易场所,规范市场秩序。
鼓励商人往来贸易,招徕四方商贾。对于远来之商,官府为之提供便利,护其商旅安全。又发行交子,以济铜钱之不足,便利交易。未几,市场渐趋繁荣,百货流通,林立,店铺往来行人熙熙攘攘。
振兴手工业,召集工匠,恢复诸般作坊。于陶瓷、丝绸、冶铁等业,皆大力扶持。选派能工巧匠,传授先进技艺,提高产品质量。所产瓷器精美绝伦,丝绸华丽无双,铁器坚韧耐用,远销各地,获利颇丰。
且疏浚河道,开辟水陆交通,使货物运输畅通无阻。于江河沿岸,修筑码头、驿站,置船运、驿传之设施。又修治道路,使车马通行便捷。交通之畅达,促进了各地之经济交流与发展。
四、教化兴学
以为教化乃治国之本,遂大力兴办学校,于诸郡县皆设学府。选知名学者为师,广招学子,传授经史、道德、文章之学。
于学校之中,立学规校训,以正学风。倡导学子以圣贤之道为宗,砥砺品行,勤奋向学。又拨专款购置书籍,充实学校藏书,以供学子研读。
定期举行科举预试,选拔优秀学子,为其提供深造机会。对于学业优异者,奖励,给予以激励后进。一时之间,读书之风大盛,人才辈出。
且于民间广设经讲堂义、塾,聘请儒士讲学,传播儒家思想、道德伦理。使百姓礼知义、明廉耻,风俗渐趋醇厚。又命人编撰史书、,文集弘扬大宋文化,以凝聚人心,增强认同感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