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款马车可谓是巧夺天工之作,它们皆是通过木材与铁器的完美结合而精心构建起来的。主体框架乃是运用极为坚固的铁质材料精心打制而成,这种材质赋予了马车坚实可靠的骨架;至于其他部分,则明智地选择了木质结构来搭建,既减轻了整体重量又增添了几分自然的美感。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那辆小巧玲珑的四轮马车了。呈倒三角形,前面是驾者的地方,后面是乘客的地方,可以并排坐三人,后面有靠背,它的四个轮子以及连接轮子的轴都是由纯度极高的铁经过千锤百炼铸造而成,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出精湛的工艺水平。不仅如此,为了让轮子具备更强的耐磨性和出色的防滑性能,工匠们更是别出心裁地在外圈处使用了柔韧性极佳的蒲公英胶进行了严丝合缝的包裹处理。
除此之外,设计者们还充分考虑到乘客的舒适需求,在车体和轮架之间独具匠心地加装了一套弹性优良的弹簧装置。这个小小的创新之举极大程度地降低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颠簸感,使得乘车体验更为舒适宜人。
当所有的准备工作全部完成后,张好古满怀期待地亲自登上了这辆精致无比的小四轮马车,开始了他的试乘之旅。随着车夫轻轻挥动马鞭,车子缓缓启动,并逐渐加速行驶在了道路之上。一路上,张好古都沉浸在一种前所未有的惊喜之中——整个行程竟然出奇地平稳顺畅、舒适惬意!车轮滚动之时,几乎让人感受不到丝毫明显的颠簸或震动。即便是偶尔遇到一些不太平整的路面状况,车身也能够迅速做出调整,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当然,这辆马车虽然在很多方面表现优异,但不可避免地还是存在着一些细微的不足之处有待后续的改进和完善。不过,如果单纯从乘坐的舒适性角度来评判的话,它已然足够令人感到心满意足了。相信假以时日,经过不断地优化升级,它必将成为一款无可挑剔的顶级座驾。
张好古马不停蹄地赶到机械厂,下达了一项重要指令:全力打造大四轮以及两轮车辆!然而,由于任务艰巨且时间紧迫,现有的人手远远无法满足生产需求。关键时刻,幸好登莱地区的流民源源不断地涌入京城,这才解了燃眉之急。尽管如此,人力仍然捉襟见肘。
要知道,当时的机械化程度极低,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得依靠大量人工精心制作。对于这个刚刚兴起的产业而言,别无他法,唯有依靠庞大的人员数量来堆砌产量。
张好古有条不紊地安排好了陈启云接下来的工作计划之后,亲自驾驶着小四轮马车缓缓驶出。只见他身后紧跟着吴大宝和成均二人,他们各自骑着一匹骏马,就这样,一行三人径直朝着老师家中奔去。
待他们抵达之时,老师尚未下班归来。于是,张好古便耐心地陪伴着师娘闲聊家常,气氛融洽而温馨。过不多久,老师终于回到家中。刚一踏入院门,他的目光瞬间被停放在院子里的那辆小巧精致的马车所吸引,知道这肯定是张好古的新作品。甚至连家门都顾不得进,便迫不及待地凑上前去仔细研究起来。
张好古见状,赶忙迎上前去,请老师坐上马车。紧接着,他熟练地挥动马鞭,驾驭着马车平稳地行驶至大街之上。坐在车上的徐光启亲身感受着这次试驾之旅,心中满是欢喜与满意。毕竟,如他这般年事已高之人,平日里上下班会选择乘坐马车出行,但以往所乘之车实在太过是难言,一路颠簸下来,感觉全身骨头都快散架了,那经历是苦不堪言。相比之下,这辆新马车无疑舒适得多。
今日乘坐的这辆小巧精致的马车,其舒适度简直超乎想象!当它驶过那崎岖不平的路面时,车身只是微微颤动着,仿佛是在翩翩起舞一般,轻轻松松地就跨越了那些坑洼之处,让人几乎感受不到丝毫的颠簸。
试乘结束之后,徐光启并没有立刻让张好古离开,反倒是热情地将他留在家中共进午餐。这其中缘由嘛,自然与张好古平日里对老师家的诸多帮衬密不可分。自从有了张好古时常的关照,老师家中的日子逐渐变得宽裕起来,尤其是在饮食方面,更是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以往,老师常常需要亲自前往市场采购食材,如今可大不一样了。要么是张好古自己带来各种美味佳肴,要么就是派人专门购置并送至府上。虽说那位性格执拗的老先生坚持要食用自家所产的大米,但毕竟松山距离京城路途遥远,运输颇为不便。
可老先生就非要吃自家产的,这样可比去市场上买产生的费用要高很多,当时生活的窘迫和这点多少也有关系。以至于让徐骥回家种田,老人一辈子两袖清风,不贪不腐,身居高位,家里却是清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