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万人恐怕不够吧。”沈璃听完也是皱起了眉头:“不止我们会增派援兵,对方攻城损伤大,也必然会不断补充兵力的。”
“如今朝廷在不动摇根本的情况下能调动的最多二十万人。”顾长安说着叹了口气:“大梁来得太快了,若是再给我两年时间,我必将钱粮足足的供应上。”
如今他虽在皇帝面前信誓旦旦,实际上国库空虚早在十几年前便有了迹象,哪里是他一朝能够扭转的,想抵得上前线的消耗是很难的。
而且战争已经开始,他的改革也必然不能在此时进行,不然内忧外患,朝廷非乱了不可。
“兵力钱粮都紧缺,这样的差距不输已经很难了,想打胜几乎是不可能的。”沈璃不敢想林婉儿在前线面临的是什么状况。
顾长安点头:“周首辅已经有议和的想法了,陛下似乎也有些动摇,想来都知道形势不够乐观。”
“猜得到。”
这一点倒是在沈璃的意料之中,虽然道理人人都懂,和平从来都不是议和得来的,但议和很多时候对统治者是有利的,遭殃的不过是百姓而已。
可一旦打起来就不同了,皇家要面临的是生存危机,是自己还能不能在龙椅上坐稳。
“不能将压力只给到将士。”沈璃已经开始动起了脑筋。
顾长安明白她的意思,点了下头道:“陛下刚召了赵靖议事,想来定夺之前会召我等商议,阿璃可有很好的想法?”
众所周知战争从来不止在战场之上,很多时候决定胜负的关键手段是用在战场之外的。
“这种事朝堂上的老狐狸都精通的很,我就不班门弄斧了。”沈璃说着也是有些愁闷。
她上一世几乎全部的精力都在学问书画上,浸染些朝堂争斗,就连治国策论懂的都不算多,兵法战事更是仅仅读过那么一点书而已,全然没有建树。
如今边境告急,她能做的竟然只有前期的筹备事宜,如今钱塞了,火器在量产,她思来想去竟是一点其他忙也帮不上了。
“阿璃不要急,战事非一朝一夕能有定论的,我们尽力也就是了。”顾长安安抚着。
“嗯。”沈璃轻声应着。
希望林婉儿做足了准备,打得顺利些。
第二天一早朝会上成帝册封了两名正使带着一众人分别前往戎狄和大梁,其中往戎狄去的队伍足足装了几十车的东西。
朝会散了之后也是人心惶惶,官员们更多的还是希望通过谈和化解这场战争,没人觉得可能打得赢、甚至觉得根本就守不住。
朝会后成帝将心腹留在御书房,秘密谈了两个时辰才散,除了极少数人外没人知道谈了什么,只知道从这之后的飞鱼卫指挥使赵靖变得很忙。
工部同样很忙,弈王本就极为重视督造火器一事如今更是用心,积极调和各处,让火器制造的效率提升到最大。
太子也不甘示弱,按照周禛的交代每日在陛下身侧,帮皇帝分担一些国政,他尤其在意御史们的监察结果,等着弈王一党被一网打尽。
结果他没有等到理想的结果,反而是等到了皇帝的一纸诏令,凡补齐税款的地方官不追究其拖欠原由、罪责,一律不予追查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