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朱棣攻入南京,建文自焚而死,皇宫那场大火,烧死一个宫女和太监,建文帝带着皇太子朱文奎逃亡云贵。这样算来,我是朱文奎后裔?
接受这个事实的王成,也向常泰说出了心中的疑问。
常泰摇摇头,随即也说起前朝往事。
当年建文帝带着朱文奎逃亡云贵,为了转移目标,建文将朱文奎送给一个苗人抚养,为了日后相见,建文将自己的印章留给了朱文奎。后来朱文奎与一苗人女子结婚生子,在后来就不得而知了。
为了转移目标,建文帝又带着一众护卫,先是流亡海外。随着年纪的增长,建文越来越思念大明国土。转而又来到琼州安定下来,让自己的后代改姓王,以纪念先祖,同时不要忘了自己的身份。
传到王成这一代是第七代,按字辈王成的的名字是朱武成。说来也奇怪,靖难之役以后,建文也只生出一个儿子,到现在王成也算五代单传了。
王成也开始算起来,我是第七代,崇祯第十代。这么说来,我是崇祯远房太爷爷!崇祯这小子也太不争气了。
看着王成还有心思开玩笑,常泰也放心不少,时间果然能磨炼人的心智。
仿佛感觉众人喜悦一般,奄奄一息的王训也清醒过来。迷糊的看到王成,喃喃道:“我是不是死了,成儿对不起我不该逼你,我做不到的事情,也不应该强迫你的。”
王训就这么迷糊的说着,过了一会眼睛开始有神。看着王成道:“是你吗?”
王成是复杂的,看着这个将死之人。王成一直纠结,该怎么面对这个熟悉的陌生人。说自己是他儿子,王成自己都不知道算不算。说不是又流着他的血……
思来想去,王成还是多了不忍。就算是满足一个将死之人的心愿吧。王成走到王训身边,拉着王训得手道:“是我我回来了”
王训听到这样的回答,不停地说着好,手还指着一个木柜子。
几人很是疑惑,只有吕艳明白,走到木柜子边,从一个暗格里取出一个木匣子。木匣子很是精致,岁月的侵蚀也很是古朴。
打开木匣子里面装着,三张度牒,一把剃刀,一份圣旨,一方印玺,一个龙形玉佩。
三张度牒上分别写着应贤、应能、应文三个名字。
太祖亲笔圣旨写着什么,王成不是很明白。最后四字——悔之晚矣,显然不是一个人写的,想来也是建文自己加上去的。
这些王成前世也都听说过,只是那一尊印玺一角镶有黄金,上面刻了八个篆体字。
王成的心砰砰跳了起来,难道这就是那尊传国玉玺!传国玉玺不是在后唐时不知所踪,怎么又会出现在这里?
几人同时上前,围观这尊传说中的印玺。待众人从惊讶中回过神,王训哪还有一点气息……
既然接受了这身份,王成也在小山村中停留七日。
看着那六个不大的小山包,想来也是六位先祖了,王成暗道:既然上天让我来到大明,让我来到这里,或许是冥冥中中的天意,我一定会负起建文一系荣光,你们安息吧!
仿佛是感觉到王成心意一般,天空中也下起蒙蒙细雨。
想着前世潦草的一生,又想着这两年一点点的发展,又想着以后得路该走向那里。王成站在那里,久久不语。
众人还以为,王成心生愧疚,也就由着王成站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