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即,太史慈摆摆手:“你们先退下吧,容我好好思量。”
待手下离开后,太史慈缓缓起身,在堂中来回踱步。
“我太史慈一向自恃勇力和谋略,难道就要在这山中终老,做一个无名的寨主?”
“可若真去投奔曹操,他帐下人才众多,我能否崭露头角?”
“万一不被曹操重视,我又该何去何从?”
太史慈喃喃自语,目光透过敞开的大门,望向远方被暮色笼罩的山峦,眼神中流露出一丝迷茫与挣扎。
数年前。
青州黄巾兴起,消息传来后,太史慈心中曾燃起一丝希望。
在他看来,这或许是重返青州的好机会。
于是,他暗中去探查黄巾军的情况。
可在看完黄巾军的德性后,太史慈的心凉了半截。
他妈的!
狗屁的起义军。
不过是一群走哪抢哪,四处流窜的土匪罢了。
就这帮衣食无定的家伙,可能不用朝廷剿灭,他们自己先要饿死了。
至于什么理想抱负,建功立业,纯属扯淡。
于是,太史慈赶紧连夜跑回了辽东。
最后的结果,也果然不出太史慈所料。
近百万黄巾军,被各路势力剿灭了一大半,又饿死了一部分,剩余的实在走投无路投降了曹操。
要不是曹操急于扩充兵力,勉强收下了这些人,估计这些人没一个最后能活的了。
无奈之下,太史慈只得收起回青州的心思,继续在这辽东之地默默等待,期待命运能出现转机。
直到今日,当他偶然得知朝廷颁布了招贤令的圣旨。
且上面表明,“不问出身,不问过往”。
此刻,太史慈心中那早已沉寂的火焰,再次熊熊燃烧起来。
“罢了,人生能有几次拼搏的机会?且去尝试一番,实在不行再回来。”
想到此处,太史慈不再犹豫。
他转头对门外的手下喊道:“去,把兄弟们都召集过来,我有话讲。”
待众人齐聚一堂,太史慈站在高处,目光环视着这些与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
“弟兄们,男儿在世,应当怀有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雄心壮志。”
“如今许都的曹操,代大汉天子广泛发布招贤令,值此天下群雄汇聚之际,我们若龟缩在山寨不出,虽无忧愁,但终将一生碌碌无为。”
“我有意带领兄弟们下山,前往许昌谋取一份辉煌前程。”
“看看这曹操是否真如传闻中那般求贤若渴,值得我们为其效力。”
“但我不会强迫各位兄弟,若有不愿前往的,我太史慈绝不怪罪,自会为大家安排妥当后路。”
台下众山寨喽啰听到这番话,顿时议论纷纷。
有的喽啰面露犹豫,觉得拖家带口奔赴千里之外的兖州,实在是吉凶难测。
有的喽啰与太史慈一样,不甘心人生平淡,也想去成就一番建功立业的大事。
这些人,一个个眼神坚定地看着太史慈,已做好了追随寨主的准备。
太史慈见此情景,心中感慨万千。
他清楚,无论众人如何抉择,自己这一步迈出,都将前程未卜。
但为了那心中尚未熄灭的壮志雄心,他甘愿冒险一试。
数日后。
太史慈带着一部分愿意追随他的兄弟,踏上了前往许昌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