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家兄妹三人的船经过二十多天的行程,在腊月初六这一天抵达了京中。
大房、二房的人几乎都拥到了贾母的荣禧堂里,等着迎接他们三人。
当贾珠兄妹三人齐齐站在贾母面前向她老人家请安的时候,老太太看着许久不见的孙儿们高兴地嘴都合不拢了。
贾母开心地说道:“这三个馋猫,专门赶回来吃腊八粥的。”
贾琏嘴甜,立刻回道:“这还不是因为祖母熬得腊八粥最好喝嘛。
我每年一进腊月可就想着这一口呢。”
元春故意气他,“二哥哥,腊八粥应该是厨房的崔婶子熬的吧,怎么成了祖母熬得呢?”
贾琏不慌不忙地说道:“粥虽然是崔婶子熬的,但是谁不知道每年腊八粥里的豆子都是祖母亲自在佛堂里捡出来的呢。
若不是这豆子经了祖母的手,怕是崔婶子也熬不出那样香甜的粥来。”
这话一出,连贾珠都忍不住笑了。
贾母更是指着贾琏笑出了眼泪,“这个皮猴,数他嘴甜!
三个多月不见了,越发能说会道了。”
贾琏借机说道:“孙儿在扬州受了林姑父和姑姑的教诲,自然是越发精进了。”
这下连方氏都忍不住了,笑着嗔道:“好了好了,差不多就行了。
坐了这么久的船,也不嫌累得慌。”
贾母也顺势说道:“快去见见你们各自的母亲吧,一大早就在我这里等着了!”
这下贾珠和元春才去了王氏身边,贾琏笑眯眯地坐到了方氏身边。
虽是冬天,穿了厚衣裳,但是方氏此时的肚子也能看出来了。
贾琏在林家,或多或少了解到一些关于孕妇的常识,因此也很关心地问母亲最近肚子里的小弟弟可有闹腾她。
方氏许久没有见到儿子,感觉几个月没见,似乎又长高了一些,心中也甚是欢喜。
听见儿子如此体贴,她撑着腰说道:“倒是个乖的,我觉得很可能是个女儿呢。”
贾琏立刻笑道:“妹妹也很好,这样以后我们兄妹二人就不怕珠大哥他们兄妹俩欺负了!”
贾琏不过是玩笑话,不过方氏听了心里一酸,幸好自己又有了身孕,不然儿子确实太过孤单。
二房的一儿一女俱已成人,下面又有个小的,将来万一真得有个什么,琏儿连个可以商量的人都没有。
不同于方氏母子二人的说说笑笑,王氏在养育贾珠和元春的过程中本就更加严格,不苟言笑。
特别是有了宝玉这个幺儿之后,因着他衔玉而诞更得贾母欢心,王氏的心思也就更多用在了宝玉身上。
对着长大成人的一对儿女虽也有日子没见,却也不如何亲热。
所以这兄妹二人在给王氏请安问好之后也就安安静静在她身边坐下,不再过多言语。
王氏问什么才答什么。
倒是宝玉平素更喜欢撕缠元春,这会子见到大姐姐终于回来了,抱着元春的胳膊不放手。
元春戳了戳宝玉的小脸,“宝玉和姑姑家的表妹放到一起,还真像那观音座下的金童玉女一般呢。”
王氏觑了女儿一眼,又看了看坐在堂上的贾母,终是欲言又止。
倒是宝玉闻言说道:“我要和姑姑家的妹妹一起玩!”
元春笑道:“将来肯定有机会呢。”
贾母因为之前已经收到过林家报喜的信了,知道女儿这次怀了双胎,又问了问元春贾敏这一向身体可好。
元春一一作答,“老祖宗就放心吧。
姑姑在林家过得可滋润啦。
林老夫人和姑父对姑姑都疼爱有加,她有孕以来各种补品流水儿似的往她房里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