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听到“刘姥姥”的名字让王熙凤眼窝一热,原来又是一位故人。
说起来这位刘姥姥还是前世巧姐儿的取名之人,只不过今生巧姐儿的名字让她取了。
王熙凤想了想,让杜鹃去取五十两银子,“把这包银子让荣国府来的婆子带给大奶奶。
就说刘姥姥送的这些东西我很喜欢,让她替我打赏刘姥姥。”
几个丫鬟虽然惊诧奶奶对这位素未谋面的刘姥姥居然如此大方,但是主子做事哪里是下人可以问的。
杜鹃点头应下便去取银子了。
方氏见了王熙凤送来的银子,也很诧异,知道这位小姑子有钱,但是有钱也不是这样花的吧?
难不成她认得这位刘姥姥?
按理说也不能啊,这位刘姥姥是攀着王氏的交情来府里找人的。
只不过王氏推说现在是大嫂当家,让周瑞家的把人直接带到方氏那里了。
方氏是个心肠好的,见刘姥姥这么大一把年纪了,天寒地冻跑到府里打秋风,如果不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也不会如此。
所以她当时就给了刘姥姥二十两银子,让回家好好过个年。
如今这年刚一过完,刘姥姥就给府里送了干货,还说农村人,家里也没啥拿得出手的,就给老爷太太们尝个鲜儿吧。
方氏正好要给林家送东西,想着小姑子平日里也爱琢磨点新鲜吃食,索性给她也装了些过去。
没想到还送到她心坎上了,居然如此大手笔赏了刘姥姥五十两银子。
方氏笑了笑,倒也没太多想,这五十两在她看来不算少,但放在林家确实是九牛一毛。
听说小姑子在扬州买的那些田庄,都是上等的良田,每年的出息很是不少呢。
而且因着林如海之前在扬州做巡盐御史结交下的人脉,小姑子在京中有好几间铺子都是做着南货的生意,里面的赚头别提有多大了。
年前儿子还提过一嘴,说是想问问姑姑货运的渠道和行情,也想试试水呢。
只不过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不敢去问,所以就托了自己这个当娘的给问问,看看找个什么机会,她得去林家一趟,私下里好好向小姑子讨教讨教这赚钱的买卖。
荣国府架子太大,现在的那些田庄铺子的出息不过是勉强够用。
家里的人口眼看着越来越多,总不能让大家都去喝西北风吧。
方氏的思绪越飘越远,忽然一声清脆的“祖母”把她拉回了现实。
她一抬头,原来是凤溪带着巧姐儿过来了。
一岁半的巧姐真是应了名字中那个“巧”字,走路早,说话早,小模样乖巧得很是招人爱。
相比之下,只比她晚出生了一个时辰的贾兰就有些养得不尽如人意了。
这孩子本来就早产,身子有些弱,但是按理说家里什么也不缺,好好补补也是能补起来的。
但是王氏对这个孙子太过上心,时时刻刻都要乳母抱着,生怕磕了碰了,以至于现在都还不会走路。
吃东西就更夸张了,冬天里吃个果子都要先用滚水烫过后做成糊状才一口口喂给兰哥儿吃。
方氏出于好心,提醒过两句,反倒让王氏觉得她不安好心,好像要算计她这个大孙子似的。
把方氏气得再也不想多说。
如今二房正儿八经的媳妇李纨也快生了,如果能生个男孩,也不知道王氏还会不会这么在乎贾兰了。
凤溪牵着巧姐,笑盈盈地看着方氏,“娘,您想什么想得那么入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