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枪身和巨大的口径,使穆什克特必须用支架支撑才能发射,
而且只有身材高大强壮的射手才能使用。
但这也同时带来了惊人的威力。
1525年的帕维亚会战,穆什克特开始崭露头角。
依靠初创的西班牙大方阵,西班牙步兵成功挫败了法军重骑兵的猛烈冲击。
据当时人的记载,西班牙人的大型火绳枪威力惊人,
可以连人带马一发子弹打穿两名法国重骑兵。
理论上,穆什克特可以击穿100码外的盔甲,杀死500码外的人或马。
穆什克特自诞生以后,逐渐在全欧洲扩散,并呈现出取代轻型火绳枪的强劲势头。
以至于1609年,荷兰陆军干脆取消了轻型火绳枪手的编制,
所有火枪手全部换装穆什克特。
之后,英国也很快取消了轻型火绳枪手。
随着穆什克特在欧洲的流行,让本已开始衰落的制甲业更加雪上加霜。
其巨大的威力使做工精致的板甲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粗糙而厚重的防弹盔甲。
盔甲匠逐渐放弃了热处理和优质的板材,转而选择用质量一般的板材打造出黑色的重甲。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骑兵盔甲的胸甲厚度已由2毫米左右,暴涨到4~6毫米之间。
步兵的胸甲厚度在16世纪后期也一度暴涨。
可想而知这一时期的盔甲有多么笨重。
沉重的盔甲让披甲的士兵饱受折磨,尤其他们很多人穿的还是未经量身定做的便宜货。
饶是如此,所谓的防弹盔甲在穆什克特的枪口之下依然显得不可靠。
在16世纪末英国着名的弓枪论战中,
火枪的支持者甚至认为,
穆什克特可以击穿100码外的防弹盔甲和400码外的普通盔甲。
当盔甲匠为了防弹,把胸甲的厚度增加到7到8毫米时,盔甲的发展终于走到了尽头。
随着放弃盔甲的士兵越来越多,
穆什克特开始显得威力过剩且过于笨重,于是开始出现轻量化的趋势。
进入17世纪,穆什克特的重量和枪管长度都在逐渐减小。
轻量化的结果,是新的重型火绳枪变异成介于轻型火绳枪和旧式穆什克特之间的武器。
1599年,荷兰人将重型火绳枪的重量减到了6~6.5千克,口径也略有缩小。
古斯塔夫二世的瑞典军队就大量装备了这种火绳枪。
英国内战时,英国人直接将重型火绳枪的枪管长度从5英尺干到了4.5英尺。
这使其不用支架也能发射。
伴随着重型火绳枪的减轻,火枪手在军队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30年战争中的瑞典军队,火枪手全部装备重型火绳枪。
每个147人连队中有火枪手72人,长枪手54人。
17世纪40年代,克伦威尔的新模范军中,火枪手与长枪手的数量比已达2:1。
同一时期,部分欧式的重型火绳枪也流入了明朝。
明人多以鹰铳、鹰嘴铳、斑鸠铳称呼这些来自欧洲的大型火枪。
崇祯元年,明廷从澳门招募的葡萄牙佣兵就携带了30支重型火绳枪。
但在晚明,与日本铁炮类似的鸟铳才是火绳枪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