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李国助的眼神暗淡下去,三浦按针忙安慰道:
“不过小少爷有一句话说的很对,”
“拥有强大的武力,比拥有庞大的财富更重要。”
“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武力,才能保护好自己的民众。”
“民众也只有在安定和宽松的环境下,才能充分发挥出创造财富的潜力。”
“我相信,一种制度只要能杜绝腐败官僚的产生,”
“使民众都能充分享受到自己创造的财富,就一定能消灭饥荒。”
其实李国助虽然提出了问题,但并不是真的很热切地想要知道答案。
对于自己提出的那个问题,他心里其实很清楚答案。
三浦按针回答不上,或者说不愿回答,其实也在他的意料之中。
毕竟在17世纪的欧洲,共和制也并非主流,君主制仍然是欧洲国家的主流社会制度。
共和制的国家只有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城邦,及荷兰这样的弹丸小国。
除了在航海、金融、军事等几个有限的领域取得了先进地位外,
欧洲在综合实力上并没有超过亚洲。
特别是在粮食产量方面,欧洲的粮食产量相对中国仍然较低,
难以满足自身人口增长的需求,需要通过进口等方式来补充。
只有荷兰、英国等农业较为发达的国家,粮食产量才能勉强自给。
在土地所有制和农业生产关系方面,欧洲的土地制度相较中国较为复杂,
封建领主对土地的控制依然较强,农民对土地的依附性大,
同时还存在农奴制,限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土地的有效利用。
可见在调动农民积极性方面,当时的欧洲并不比中国先进。
在土地的有效利用方面,更是不如精耕细作的中国。
同样,也只有在英国、荷兰等国家,土地制度的变革正悄然发生,
资本主义的农业生产关系已经初露端倪,
从而前所未有地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生产积极性。
总之,当时连中国都不能消灭饥荒,欧洲人就更加做不到了。
在这种情况下,三浦按针不愿回答这个问题也在情理之中。
他若是回答能,就是在欺骗自己的学生。
他若是回答不能,就等于承认欧洲并没有制度优势。
就算在日本生活了十几年,使他对欧洲已经没有什么感情了。
他也不方便当着考克斯的面揭欧洲的短。
既然如此,李国助为什么还要问这个问题呢?
其实他真正的目的,是想看看三浦按针的眼光能长远到什么程度。
他那热切的眼神并不是盼望三浦按针正面回答他的问题,
而是期望后者能预见到24年后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在其基础上发生的农业革命。
那才是让欧洲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中逐渐摆脱饥荒的原因。
可惜三浦按针终究不是穿越者,
到底还是看不到资本主义与共和制的结合能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
李国助虽然有点失望,却也不会因此就开始看轻三浦按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