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助全程都在聚精会神地聆听考克斯的讲解,生怕漏听了任何一个字。
其他人也是一般无二,以至于考克斯的声音在整个会场中清晰地回荡,不受任何一丝杂音的干扰。
直到考克斯讲完,停下来差不多一分钟,其他人都还沉浸在思考之中。
这些话的内容实在是有点多,一遍说过去,除非是过耳不忘的异人,否则听的再仔细,也难免会有遗漏。
就算全部记下了,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充分理解其中的内容。
好在李国助是穿越者,结合前世的经验,只需稍加提点,就不难理解这些内容。
此刻他并不是在消化吸收这些内容,而是在考虑要不要在平户发售股票。
必须承认,当时的日本在东亚的确是一个比较开放,且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国度。
从商业政策方面来看,日本的朱印状制度与英国、荷兰的特许状制度非常相似。
而且德川幕府是会给外国商人颁发朱印状的。
李旦就持有德川幕府颁发的朱印状,拥有在南洋贸易的特权。
荷兰商馆、英国商馆也都拥有朱印状,及其赋予的特权。
在这个前提下,南海边地公司要向德川幕府申请在日本境内发售股票的特权,难度应该不会很大。
不过李国助考虑的倒不是获取德川幕府支持和特许经营权的难度,
而是在考虑一旦开始在日本发售股票,会对南海边地公司本身,及日本和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
德川幕府的朱印状也不是白拿的,而是必须要给德川幕府分红的。
同样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拿了英国政府的皇家特许状,也是要给英国王室分红的。
荷兰东印度公司拿了荷兰政府的特许状,一样要给荷兰政府分红。
历史证明,这两国政府从各自的东印度公司那里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荷兰能在17世纪成为海上马车夫,英国能在18世纪崛起为日不落帝国,
它们各自的东印度公司无疑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所以南海边地公司一旦拿了德川幕府的朱印状就很可能会变成“日本东印度公司”。
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大,利润的持续增长,德川幕府从南海边地公司得到的分红肯定也会水涨船高。
日本国内那些看到利益的投资者说不定就会大量涌入南海边地,
使之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这在李国助看来,这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诚然南海边地公司的最终目标,是要在南海边地建立永明城邦。
而永明城邦能否成立,取决于南海边地公司治下是否能有足够的人口。
有了足够的人口,就不仅可以立国,也可以在国内建立股票市场。
到时南海边地公司只要停止在日本发售股票,终止与德川幕府的合作关系,倒是不至于沦为“日本东印度公司”。
问题是已经尝到了甜头的日本会轻易放弃既得利益吗?
看看美国要独立的时候,英国是怎么做的,就不难预见了。
尤其当日本人在南海边地的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时,永明城邦要立国就肯定免不了来自日本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