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 > 第114章 西方伪史论与蒸汽机

第114章 西方伪史论与蒸汽机

17世纪时,人们已经可以制造出高浓度的酒精了。

但制造成本却比现代要高很多。

那时的酿酒原料主要还是谷物和甘蔗。

玉米、番薯、土豆当时还没有推广开,所以也不在酿酒原料之列。

由于粮食产量不高,很多国家都不鼓励用粮食酿酒,有的还会在法律上予以限制。

给人喝的尚且都是如此,就更别说大量生产酒精用作燃料了。

作为穿越者,李国助固然可以尝试用农作物秸秆制造酒精,以降低其制造成本。

但效果肯定是很难达到预期的。

因为以明末的技术条件,用秸秆制造酒精还存在不少困难需要克服。

这主要包括原料处理、发酵技术、蒸馏技术方面的限制。

原料处理方面,首先是从农田收集秸秆的难度比较大,其次是秸秆预处理困难。

那时的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作物秸秆虽然产量可观,但分布较为分散。

农民收割庄稼后,秸秆往往会被用于其他用途,如喂养家畜、当作燃料生火取暖做饭等。

要将其大量收集起来用于制造酒精,需要协调各方资源。

这在组织和实施上存在一定难度。

而且古代交通不便,运输工具有限,

仅靠马车或者人力,很难从广袤的农田将大量秸秆运输到一个集中的生产地点。

农作物秸秆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

在当时,缺乏有效的预处理技术来破坏秸秆的细胞壁结构,

使其中的糖类物质能够释放出来用于发酵。

纤维素分子之间存在大量的氢键,使纤维素的结构紧密且稳定,难以被分解利用。

没有现代化的粉碎设备,仅靠石臼等简单的工具,很难将秸秆粉碎成合适的颗粒大小。

这会影响后续的水解等工艺。

发酵技术方面,首先是微生物知识有限,其次是发酵条件控制难。

当时人对于发酵微生物的认识非常模糊。

人们虽然知道一些发酵现象,如酿酒过程中酵母的作用,

但对于微生物的种类、特性以及它们在发酵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了解甚少。

这使得控制发酵过程变得十分困难,

无法像现代一样精准地选择和培养最适合秸秆发酵的微生物菌株。

没有微生物培养的科学方法,古代酿酒主要依赖自然接种,导致发酵过程很不稳定。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在利用秸秆发酵时可能会有杂菌混入。

这些杂菌可能会产生不良代谢产物,影响酒精的质量和产量,甚至会导致发酵失败。

合适的温度是发酵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时还没有精确的温度控制设备,很难维持秸秆发酵所需的最佳温度范围。

发酵过程还需要合适的酸碱度环境。

当时缺乏对发酵体系酸碱度监测和调节的有效手段。

秸秆发酵过程中pH值可能会因为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积累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特种兵之水浒武大郎北宋我称皇装傻小地主:我真的只想躺平啊!改嫁你爱的小将,我退婚你哭什么山贼之谋定三国水浒后传:九纹龙史进之龙腾天下明朝写作素材大全镇国世子爷三国第一公侯三国:开局娶了大乔男扮女装为祸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