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书奎先生,那位站在讲台上耕耘的智者,终是缓缓合上了他满载知识的课本,教鞭轻轻倚靠在桌角,似乎也在喘息着半日教学的辛劳。
他匆匆起身,步伐中夹杂着几分急促与自我反思的沉重,缓缓离开了那间充满求知眼神的教室。
“高书奎啊高书奎,”他心中暗自呢喃,如同老树在秋风中低语,“岁月悠悠,你怎会被两颗稚嫩的心轻易撼动?莫非是岁月不饶人,还是那份对教育的热忱中夹杂了疏忽?”
他边走边摇头,心中五味杂陈,自责如同细密的雨丝,无声却绵密地洒落心头。
“哎,怎能责怪那两个纯真的孩童?他们不过是求知若渴,而我,却未能以更坚实的基石筑起他们知识的殿堂。”
他苦笑,自嘲中带着几分无奈,“是啊,是我一时兴起,让那谈论苏东坡的话题如脱缰野马,带着他们驰骋于思想的旷野,却忘了他们脚下的路还需一字一句来铺就。”
于是,高先生的心中萌生了一个坚定的念头,如同荒漠中偶遇的一片绿洲,给予他前行的力量。
“自明日起,课堂之上,每一分每一秒都将聚焦于最本真的教育——识字习文,扎扎实实,不再让任何旁逸斜出的思绪扰乱这片求知的净土。我要用我所有的耐心与热情,引领他们一步步攀登知识的高峰。”
高先生踏入家门,一股温馨而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母亲的身影在射进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柔和,她正忙碌地蹲在灶台下,拉着风箱,脸上洋溢着见到儿子归来的喜悦。
“儿啊,快去洗洗手,你先垫垫肚子,一会儿你兄长们也该从田间回来了。”
高先生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却也带着几分谦卑:“妈,我怎能独自享受这饭菜香?我还不太饿呢,等等他们吧。一家人,就该整整齐齐的坐在一起吃饭聊天。”
母亲轻轻叹息,眼中闪过一抹无奈与欣慰交织的光:“咱们家,就像这院子里的老槐树,根深扎于土,枝叶却各有天命。你,是我们家飞得最高的那片叶,但别忘了,是那三棵坚实的树干——你的哥哥们,用汗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也撑起了我们这个小家。”
高先生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母亲的辛劳与不易,更感激兄长们的牺牲与奉献:“妈,您别这么说,种地是天地间最质朴而伟大的事业。没有哥哥们用双手耕耘出的希望,哪有我今天站在这三尺讲台上的机会?爸爸虽早逝,但他的精神在我们兄弟间传承。等我有了能力,定要让哥哥们的生活也如这饭菜般,热腾腾、香喷喷。特别是大哥,他的婚事,是我心头第一件大事。再往后,便是二哥、三哥,咱们一步步来,让家成为真正的避风港。”
母亲听罢,眼眶微湿,嘴角却扬起温柔的弧度,她边从沸腾的大柴锅中细心捞出每一份菜肴,边轻声细语:“我这老幺,心比金坚,情比海深。若真是个女儿身,定是妈最贴心的小棉袄,可如今这般,也算是咱们家的福气。”
“老幺啊,娘这颗心呐,总是悬着,就怕你在那刘家受了委屈。快跟娘说说,你在刘家过得可好?他们待你,是否如自家孩子一般温暖?那些个琐碎日子里,可曾有半点不快?两个孩子,是否如你所言,乖巧听话,让人心生怜爱?”
“娘啊,您尽管宽心便是。刘老爷宅心仁厚,待我如同家人,盛情难却之下,本欲留我共进晚餐,但念及家中娘亲与兄长盼归之心切,我便婉言谢绝了那份盛情。提及他家的两个孩子,真真是叫人喜爱不已。那大丫头,虽识字不多,却仿佛天生慧根,言谈间透着不凡见识,小嘴儿一张一合,犹如春日里清脆的鸟鸣,悦耳又动人,连我这做先生的,有时都不免自愧弗如,甘拜下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