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个操作是有隐患的,但这是当时不得已之下最好的选择。
如今回头看,他不得不由衷佩服当事双方的智慧、权衡、妥协,将一场可能动乱天下的灾祸消灭于朝堂之上。
到了如今,他们这些士人还想探究当年故事,是因为有些问题必须了解,一是陈瑞文是不是真的像缮国公一样成为了勋贵领袖,如果是这样,那么局面又会回到嘉祥二十五年之前的状况,等到蓟辽战事结束,新政施行的难度只会加倍,甚至延后数十年;
二是如今的今上和陈瑞文为首的勋贵们的关系到底如何,这将极大影响他们的行动。
所以潘松听卫恙谈起这事,忙问可有发现。
卫恙只微微摇了摇头,说贾琏可能发现了他的身份,但并没有挑明,恐怕是无功而返。
潘松听了,也叹气,但很快又安慰起卫恙,现在这不是关键,还有更要紧的等着我们呢!
卫恙这才想起潘松是有事找他,忙问出了何事?
潘松看了看门,才从怀中取出一份折子,递于卫恙,卫恙接过,发现折子封面什么都没有,看向潘松。
“是今早蓟辽总督陈瑞文上奏的平辽策,内容只有陛下和内阁诸公知道,这份是我从老师处抄来的,原本在虞公手上。”
(此处老师为座师,卫恙和潘松同为嘉祥三十六年的进士,该科主考官为李轲)
卫恙惊了,顾不得和潘松交谈,翻开折子了解。潘松也不介意,毕竟当他得知蓟辽的上奏时也是这般模样。
只是一脸愁容吃酒,等卫恙看完。
一壶酒之后,卫恙方平复心情,合上折子,闭上眼,长叹一声,“天命不失,富贵不绝,此豪杰也!”
潘松知道卫恙为何如此感慨,他早上看到时,同有此感,从内阁回来的老师当时脸上是何等难看?
平辽策内容不多,一是讲作战策略,吸取此前攻打后金的教训,决定采取水陆并进的策略,水师加步军作为主力,携带大炮火器,沿辽河北上,攻占开城、平安堡,并以此为大本营,向东攻打后金都城盛京,灭其国。
这条本质上是效仿太祖、天佑帝平天下的故事,最为稳妥。
二是讲根据作战策略,而需做的准备。需要兴建船只,一方面是水师作战,另一方面折子里讲到用船只运输粮食军需,在可以防止运输线被威胁,出现像嘉祥二十二年科尔沁骑兵攻锦州的状况的同时,降低运输成本,以减少国朝开战财耗。
为此还需要建立从江南一路到辽东梁房口的近海运输线,这也是为节约财耗做准备,若是此运输线搭建成功,粮食就不用从江南走漕运到京师,再从京师走陆路到辽东,战争中的用粮成本将大幅降低。
三是讲战后之策,为彻底消灭后金女真,防止宋明亡天下之祸再现,请移民居辽东。这一条下面还讲辽东经后金女真百年经营,自辽中以北至松花江附近,皆已开垦,良田千万。
战后土地一赏从战军士,二赏关内流民,鼓励其移边。此有三利,第一利,若是辽东千万良田可尽耕之,则可以减轻从江南经运河、北运京师的粮食数量,京师百姓的用粮成本也因此会下降,同京河修缮一道从用水、用粮上缓解京师百姓的生计之艰难,百姓必欢欣鼓舞,感念圣上之恩。
同时战时搭建的近海运输线也可以保留黄河以北部分,减少财用浪费,用于辽东至京师的贸易运输。
第二利,千万良田亦有千万田税,开垦土地五年以内当免税,以鼓舞民众从耕,五年后再征收田税,念北地气候严寒,田税亦当较关内有所减轻。如此,十年大治,国朝亦有财源可得。
第三利,缓解关内土地兼并所创之流民数量,减少民乱发生之可能。
四是有辽东之民当有辽东之治,战后应划省建府,搭建以辽河、盛京为中心展开的统治区,兴办官学,教化蛮夷,以移俗绝患。
如此,则有天下之大治。
这位蓟辽总督的平辽策好吗?好,当然很好,潘松和卫恙心里都是认的。
于民、于国都有大益。
可这仅仅是一份平辽策吗?
这份奏折恰恰往他们最担心的方向走了,要真按这份奏折中讲的去打,辽东是平定了,他陈瑞文父亲的国公之爵也拿回来了,不仅枢密使这武勋第一人的位置,他能坐了,他也够资格当首辅了!
如此可喜可忧之事,如何下咽?
无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