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琏问了在京的几个人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觉得船价跌不了多少,二十两的价格波动就仿佛极为诱惑人了?
因为他们坚信自有船只的商人一定会买回出售的船只。
而专业从事运输事业、专给各地商人提供租船、托运服务的船商,才是这场波动中最大的推手。
平辽策推出后,他们手上持有的小船就成了负资产,持有的小船数量越多他们亏的越大,因为放到短途运输中,他们这些小船就成了“大船”,可短途运输的特点决定了,这些“大船”是干不了的,或者说是亏本的。
所以他们会在消息公布后跟随潮流大手笔卖出,在看似平稳后再大手笔买回来,而且买的一定比卖的多。
但是.......多的比例是有限的。
对于这帮船商而言,他们的想法是通过这场波动,将自己手里的小船出清掉,换得更多大船,行动要快,要不然手慢无,小船会全部砸在手里。
他们的现金流是有限的,当他们买回船,发现市场上还有大船在不断出售的时候就是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
这个时候南北行市上因为运力增加、船价的下跌而带来的运价下跌对他们而言是极为有害的。如果市场上不断有船抛售,运价会不断下跌,到时他们买回来的船可能到手就是亏的。
而漕运系的勋贵由于身子大,再小的波动叠加庞大的数量也是巨大的亏损,所以反应也最为敏感,作为同漕帮勾结在一起的他们,本身就是船商中的大户。
.........
文郦信中反对的第二个问题是,他们怎么办,春秋社自己人的生意怎么办。
贾琏给出的回答很简单:利用开辟的海运路线运货加上租赁托运就可以了,至于把船买回来是不可能的,他们只会不断出清抛售。
原因很简单,船价和运价的下跌是必然,海运线的开辟难道只是为了运粮食?
漕运私带货物是惯例,海运也不能差呀。
而且闽广商人垫资造船这事是有条件的,就是把他们的走私船划入军管海运的范畴,他们可以挂着军队的牌子自由走私,不用再担心近海水师的搜捕和甄家为首的皇商的打压。
而俞鹤伦说江南的富商也开始抛船就是因为他们反应过来,运价已经比自有船只的运输成本低了,或者说他们在看低将来的运价,已经不打算自有船只了。
毕竟船舶是个重资产行业,船是、人多了也是,附属的维缮保养更是了。
另一方面,河运中民间商贸运力的提升和民间商贸运输量的下降对运价的双重打击,江南商人们已经敏感地意识到了。
毕竟福建人都不开始往河运上走货了,他们这些一衣带水的江浙皖商人又不是傻子,只会等死。
不像做垄断贸易的皇商们脑子都生锈了,他们要是思考了,玉皇大帝都要发笑。
...........
而此时俞鹤伦的质疑,就是海运背后的阻力,也是他们这么做的风险来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