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河水呀向北流
一去入海不复回
千载船工号子声
已随寒风化雪飞
点点白帆变白云
只闻九天长帆追
自古海水晒晶盐
贡献人间闪光辉
万船千舟逆流上
长帆木船盐河水
一纤一绳一艰辛
步步汗湿船夫累
运盐南方东西去
沿途州县官府威
母亲河啊母亲悲
多少河水多少泪
……
我每次回到家乡都会到盐河边,走走、停停、看看、想想、坐坐、躺躺…
捧一捧盐河水慢慢的品味!
洗洗满脸的沧桑,亲吻母亲河的滋润!
我会对着清澈流淌的河水发出堆积在心中的呐喊:
啊~啊~啊~母亲河啊!您的儿子二圣我回来了……
啊~啊~啊啊啊啊……
盐河畔北下湾虽然寒风凛凛,但我的心却是火热滚烫的,我边走边陷入了对母亲河的沉思中……
回想起来了我曾经参考的乡志编写中对盐河的记忆:
当时我们中华民族人工开凿的大运河历史悠久,更是声名显赫!
但盐河却是默默无闻的承载于自己的奉献中……
流淌在我们江苏省北部淮安、连云港两市的盐河,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河流,千百年来经久不息,福泽两岸人民。
盐河,顾名思义,是一条与盐有关的河。《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涟水县“有新漕渠,南通淮,垂拱四年(688)开凿,以通海、沂、密等州。”既然为“新漕渠”,可知是为了满足漕运需求而开的河道,是为了将海州、沂州、密州等地的漕粮转输进入淮河,然后再通过通济渠运往都城洛阳等地。又因为海州是淮北盐的重要产地,此河一经开通,便成为淮北盐通过淮河进入通济渠和山阳渎,进而运往其他更远地方的重要通道。
那时候的神马也以盐河母亲为荣而成了一座繁华昌盛的俗称“小南京”了!
北宋时期,淮北盐业已有一定的规模,当时的海州有板浦、惠泽、洛要三个盐场,每年产盐47.7万余石,大部分经由唐代开凿的新漕渠运到涟水。朝廷在涟水设专仓,负责淮北盐转运,新漕渠的畅通和安全显得十分重要。祥符元年(1008),为避开涟水到楚州(今淮安区)的淮河风险河段,开挖了支家河,导涟水与淮河相通,并赐名为“通涟河”。
明代又对新漕渠和支家河多次进行疏浚。然而,南宋开始的黄河夺淮,使得淮安以下的淮河河道逐渐成为黄河河道,黄流经常倾注,加之海潮倒灌,运盐河道的淤塞非常严重。
可怜的母亲河遭受到了来自黄河的揉虐,而陷入痛苦的呻吟中!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河道总督靳辅在开挖中运河后,自中运河河口起,向东开河,至安东县(今涟水县)平旺河止,与南潮河(灌河)相接入海,以泄黄河异涨之水,兼利盐运。因新开的河道在中运河下游,故称“下中河”;又因是淮北盐输出的重要通道,又称作“盐河”。《续行水金鉴》又云:“长130里,阔8丈,盐课所经,官舫估舶,帆樯相望,故曰‘官河’”。
真得感恩当时的河道总督靳辅大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