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弟弟匆匆忙忙赶回来就是我的两个外甥想请我们吃饭!
他们和我弟弟经常见面的也无所谓了!我毕竟是几年了又才来青岛,作为小辈他们想意思意思也就意思了!
到了弟弟在崂山南窑村的家里面,弟媳她在青山娘家还没有回来,我弟弟就亲自下厨掌勺了,他是多年的司务长手艺还是没得说的!
弟弟说他居住的地方南窑也是属于崂山沙子口区域的,也是进入崂山的必经之地,也属于崂山景区的外围景区,但这里因为是北海舰队基地,所以也属于军事管理区!
他顺便也介绍了一下南窑的来历~
南窑村位于崂山旅游南线——崂山路的必经之路,距沙子口街道办事处驻地以东3.5公里。1984年10月南窑村改称南窑居委会,全体村民农转非。现有居民361户,1070人,有董、段、苟、王、李、刘、朱等姓氏,其中以董、段两姓人家居多。
我们是买一个朋友老董家的房子,他是村干部手里的房子多!
据区史料记载,苟氏祖于明初从“小云南”(今山西大同以南)迁到即墨的苟家疃,后迁到烟云涧。到清初苟氏有人与即墨张哥庄(现城阳上马镇张哥庄)张氏之女结婚入赘,发展繁衍成一支,至今与烟云涧本家有来往。烟云涧的王姓、李、刘、朱等则分别来自登瀛、大河东和王哥庄街道的后滩。长期以来,他们和睦相处,以爷们弟兄排辈论序亲如一家。
弟弟说这里的人都很抱气的,因为都是沾亲带故的!
这里 距沙子口街道办事处驻地以东3.5公里处。社区由南窑、烟云涧、幸福三个自然村组成,在崂山路南北两侧呈品字形排列。
1986年南窑村改称南窑社区居委会,全体社区居民农转非。社区东、南、西三面靠海,东面为流清河湾,南面是槐石湾,西面为栲栳岛湾,社区后有一条河流名叫登瀛河。原本该半岛北部与陆地不通,只有当海水退潮的时候岛上的人们才能取近路往返。20世纪60年代岛上的驻军在社区后修了一座桥,才使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出入方便。主要有董、段两姓,还有苟、王、李、刘、朱等姓氏。
他说栲栳岛那里就是我们的基地军港是军事重地保密的一般人是进不去的!
他们在我们南窑社区的东南有一处海湾,当地人叫它“沧石荫”。这里有一蔟蔟状似莲花的石矶,其中最大的一蔟称为“莲花矶”,又名“莲花盆”,在波光涟艳中若出水芙蓉。半岛上一块方约数丈、平展光洁的大石田。石田的四脚各有立柱圆孔,相传是齐王王伯恭的点将台(王伯恭是山东兖州人。公元432年北魏南侵,王伯恭在崂山起兵,自称齐王,后与东莱镇将孔伯孙接战时,战败身死)。
另外在半岛南端的大顶山下有一称“磨眼”的岬角隔海与大福岛对峙,其间宽约300余米,长达1000余米,海深近20米,名东乘口。这里海流湍急,势若奔马,亦称“虎踏流”或“沸腾流”。
大福岛是崂山当地一座有名的海上孤岛,社会上有一种流传,据说当年秦始皇派徐福到东海寻求长生不老药,就是从南窑的大福岛上带八百童男童女渡海走的。
烟云涧社区在南窑社区的西北方向,因这里长年被海雾笼罩,因此起名为烟云涧社区。明正德年间(1506—1521),崂顶铁瓦殿的道长在涧西苍崖之旁建一脚庙,名寿阳庵,一名云阳庵。幸福社区在烟云涧社区东一华里,湛流路(崂山路)的北侧,是崂山旅游南线的必经之路,这里早先有一座声名赫赫的道观“聚仙宫”,亦名旱寨庙。元泰定三年(1326),全真教华山派高徒-明、王志建创建,大学士张起岩为之记。明代诗人陈沂诗云:“遥观海上有仙家,楼依群峰住赤霞。来就青沧息嘉树,道人来此饭胡麻。”由此可以看出当年这里是众家道人所向往并经常来挂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