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教授也要回北京了,学校要开学了他得回去了,他说他要站好最后一班岗。有始有终做到一名合格的老师,无愧于心无愧于学校和学生……
晚上我俩就在旅馆买了一些熟食菜肴,和两瓶青稞烧酒开怀畅饮……
我带着酒意醉眼朦胧的说道:“司马老哥谢谢你!和你结识结伴几天我真的是学习吸收了好多的历史知识,以及人生哲理,真的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我的心本来是很郁闷的,是带着情绪出来散散心的!哪知有缘遇到了您老哥哥,也是我三生有幸呐!”
“我也在北京一所民办院校蹲过两三年,和您比起来我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呀……”
“此日离君去,何年再相逢啊?”我的眼里面泪光闪烁鼻孔发酸心里面也堵得慌,没法我端起纸杯猛的灌了一大口酒下肚,结果是呛得眼泪横流……
司马他也有点惺惺相惜之意,一直安慰我说会有机会的……
……
第二天,我们道声保重就各自踏上了旅程……
司马回北京了!我也打算最后一程去西安寻访我们郭氏祖先子仪老祖的踪迹……
我寻寻觅觅的找到了郭子仪园林遗址,它位于陕西省西安市。
可当我看到名称为郭子仪园林遗址,
但其标注时间是始建于公元七世纪 具体年份不详,为什么会这样的呢?
再看其位置就在现陕西省西安市南郊电子一路附近,一看根本就没人重视和保护!
冷冷清清简简单单也有点破败不堪之境!呜呼哀哉为什么会这样的呀?
都说郭子仪是史上第一状元,是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官至宰相的武状元,文武双全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威名。郭子仪是唐代三朝元老。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汗马功劳。晚年功成身退,居住于此。
可现在为什么会被冷落到如此境地?我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
但我却看到了一首刘禹锡的诗,是他曾经在《酬令狐相公亲仁郭家花下即事见寄》中描绘了园林的辉煌之景:
“荀令园林好,山公游赏频。
岂无花下侣,远望眼中人。
斜日渐移影,落日纷委尘。
一吟相思曲,惆怅江南春。”
可古迹现状却是冷冷清清淡淡凄凄惨惨戚戚……
在老祖先的所谓园林周围,位于西安市南郊电子一路附近,周边为商业楼盘、住宅区、公交站等,目前仅剩有一角孤零零的纪念碑,残破无人照管。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呀?老祖先您在天之灵知道了现在的状况吗?
我一个离此数千里之遥的也不知道是多少代孙了?一个布衣草民也无能为力来改变现状!
我的很不理解的泪水默默的流了下来……
我也无奈只能找到一个花店买了一束花放在老祖宗纪念碑前,以示我的祭祀思念……并跪拜叩首后默默离开了!
当我漫无目的的走到一个小书摊位的时候,由于我的爱好喜欢书也喜欢买书的缘故,我就和书摊主聊了起来,随口问道有没有关于郭子仪的书?
摊主随手向我拿过来一本并不厚实的破旧的书,说道这是专门介绍郭子仪的小册子,你看看如果喜欢的话就送你了!反正我也卖不出去……
因为我和他交流的时候说了我是郭子仪的后代子嗣,从苏省专程过来想了解一下老祖先的!
书摊主很同情我的真心,就送给我这本关于郭子仪的小书。
我非常感谢就掏钱给摊主,他连忙推回表示这是小意思,不值钱的,不少旧书都是从废品收购站按斤称回来的!
于是我也不矫情也就笑纳了,但我看到摊主抽烟就到隔壁小店买了一包好烟,回敬了摊主!
接着,我急忙打开小册子读了起来……
前言:六十年军旅生涯,历经两次大战,多次升迁,一次降职。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终,其将佐致大官,为名臣者甚众,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位皇帝,前后六十年,前四十年基本上是和平年代,国泰民安,后二十年 也是安史之乱成就了郭子仪的战绩。集天下安危于斯人。
书中接着介绍道:
在西安南郊,永松路,电子正街,电子一路交汇处。有一个叫紫薇花园的地方,花园南口,有一块老旧斑驳的石碑,上书:唐大通坊郭子仪园林遗址。立碑时间是一九九三年。
看来作者也对郭子仪陵园被如此冷落也有不满……
接着他写道:
在西安城中,有关郭子仪的遗迹不多,这里算是一处。还有一处是在华州区莲花寺镇西马村说是将军故里。另一处,是在咸阳市礼泉县建陵(唐玄宗第三个儿子李亨陵墓)西南二公里地处的昭陵乡坡阳村武将山。陪葬于唐肃宗建陵旁边的郭子仪墓了。
看来这个作者也应该是郭子仪粉,否则不会如此去追根溯源的~
接着他介绍了老祖先的为人事迹:
郭子仪(公元697年-781年7月9日),渭南华县人,唐朝寿州(安徽淮南)刺史郭敬之的儿子,唐朝着名政治家、军事家,着名将领,世称“郭令公”。
郭子仪早年以武举中第,入仕从军。天宝八年(749),拜为左卫大将军,后兼九原太守。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叛唐,郭子仪以朔方节度使出兵单于府,击败安禄山部将高秀岩部,进而围攻云中,收复常山,拜兵部尚书。
天宝十五年(756年),与李光弼一起,多次击败史思明部,收复河北十余郡。至德二年(757年),攻占河东,收复长安、洛阳、河西、河东、河南诸州县。
作者看来是经过深入了解搜集老祖先的有关详细资讯的~
乾元元年(758年),攻克卫州。在与八节度使围攻邺城的时候失败,被解除了兵权。
宝应元年(762年),在平定河中兵变时又立新功,晋封汾阳郡王。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内扰,唐代宗出逃长安,郭子仪再被起用,为关内副元帅,率军力战,打退吐蕃。
永泰元年(765年),吐蕃、回鹘合众攻至关中;郭子仪劝回纥倒戈,大败吐蕃。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后,拜其为太尉兼中书令,充皇陵使,赐号“尚父”,增加食邑,明升暗降,剥夺了实权。
哈哈哈作者非常厉害了,了解的如此详细~
建中二年 (781年),郭子仪卒,终年85岁,追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代宗庙廷,陪葬建陵。
噢!原来老祖先也是高寿善终,看来我们老郭家的人到老了都会高寿善终的!
这就是郭子仪的传奇一生。
作者评价很高啊!
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朝中期唐玄宗天宝年间的一场动乱,其持续时间从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二月十六日到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二月十七日共八年的时间。起因是因为是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乱,所以被称为安史之乱。
天宝年后期,因唐玄宗疏于朝政,正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写的“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个杨玉环把李隆基迷的不得了,忘了当年皇帝是怎么得来的,整体沉迷于从儿子李冒那里骗来的小媳妇,顾不得朝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