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前大街村生产大队。
支书正在激情洋溢地发表讲话,众社员在底下自顾自地交头接耳、嘻嘻哈哈。
在一片嗡嗡声中,支书收起演讲稿,左右看了看。
然后冲底下大声宣布:“下面,对此次秋收大会战中表现突出的劳动能手,进行表彰!”
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抻着脖子看向主席台,不知谁还带头儿鼓起了掌。
大部分人其实并不在乎上台受奖。
天天出工又出力的,只要自家工分儿没给记少了就行!
大队开会,尤其是表彰大会,对他们来说就像是看戏,不用上工还能凑凑热闹,不能拒绝但也不反感。
似乎成了劳作之余的一种娱乐和福利!
在刚刚结束的“秋收大会战中”,张家大小子夺得掰棒子比赛第一名!
生产队大队长亲自为他披上红绸子扎的的大红花,还奖励红皮笔记本儿一个!
在当时,这种笔记本可是稀罕物件儿!大红花下台就收回去了。
张家大小子大号张大川,人长得很排场!
瘦高个儿、脑子灵,是村里年轻一辈中公认的秀才!
但家里生活过得实在是苦,底下有七个弟妹全家十多张嘴!
他只能三天两头儿地请假逃课,帮家里干活挣工分儿,谁让他是家里老大呢!
平日里一放学,张大川就推着个破拉车去河滩地里割草、捡柴火。
割草是为了沤粪种地,给生产队出多少车肥料就能相应挣多少工分儿。
有时为了割够数儿,需要推车走很远的路,常常是饿着肚子一干到天黑!
家里一直想让他退学,与之争吵甚至打骂过很多次。
张大川被逼的没办法,就把几位大队干部请到家里,一起给父母做思想工作。
连唬带劝好不容易达成共识:保证不耽误家里干活挣工分儿的前提下,可以让他把高中念完!
感谢组织感谢党,张大川的学业保卫战总算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支书临走拉着张大川的胳膊说:“好好学,叔儿看你行!争取当咱村儿第一个大学生,到时叔儿送你支好钢笔!”
他们都姓张,是没出五服的本家儿。
这个人民公社西邻一条大运河,分为前大街村生产大队、后街生产大队、陈家村生产大队、东甲营生产大队、西甲营生产大队和南高营生产大队。
县志记载在唐朝时就形成了村落。
前大街村共有三大姓:张家、刘家和齐家。
还有平姓、吕姓、苗姓、孙姓几门儿小户。
张家是第一大姓,大队支书一直由张家人担任。
其实张大川老爹并不愚昧,也识文断字,而且画得一手好水墨!
还会剪纸编筐、糊顶雕梁┅┅,乡亲们都夸他心灵手巧是个能人儿!
年轻时经常坐而论道、讲古说书,在村儿里那是绝对的焦点人物。
可是没办法呀,家里这么多张嘴,需要劳力呀!
在当时农村普遍认为——念书虽好,但在饥肠辘辘的肚子面前,那叫不务正业!
一个农村娃,你还痴心妄想上大学不成?
白白浪费几年最后还不是回来种地?
倒不如现在就老老实实干活多挣几个工分儿实在。
家里的活儿得干,学业更不舍得耽误!
张大川从小爱听他爹讲古说书,聪明的脑袋里尽是天空海阔的外面世界。
张大川立志要有一番作为!
“得闯出去,离开这个一辈子只能猫腰干活,天黑上炕的土坷垃!”
农民想要走出去,无非当兵和考大学两条道儿。
张大川喜欢读书不想当兵,一是征兵指标稀缺轮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