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跟着过去一探究竟,实事求是的调查,不要有任何歪曲事实的心念。”
“作为儒家掌教,便要有面对一切现实的勇气。”
伏念恭敬道:“弟子一定不负师叔所托。”
张良忽然走了进来,请求道:“弟子也愿前往大明,也想知道大明现在的成就。”
其他百家同样在行动,都没有一个是傻子。
都想打着大秦使团的旗号出使大明,去大明调查实情。
一旦属实,大明所走的道路就是开天辟地的存在。
影响力绝对很大,乃至改变百家思维的重要依据。
作为各大学派,大家都不可能错过,更不愿放弃自身学派的理念。
唯有用平生所学,与大明的成果——印证,才知道自家理念有多少需要修改.
朱由校想要的结果就是这些学派较真。
世人都讨厌学术之人较真,朱由校恰好相反。
希望这些人都来大明研究,研究研究就成了自己人。
大明现在是开门做生意,为九州人才广开方便之门。
想要统一九州,不能只用金手指提供的人才。
还有本土上的野生人才,方能把一个国家做大做强。
在大明迅速吞并隋州,九州所有国家都开始派出使团调查实情。
只是大家没有揭开真相,都装糊涂。
朱由校朝会上开玩笑道:“大明现在名气打出来了,大家都组团来大明调查。”
“诸位爱卿一定要招待好他们。”
“把大明的政策让这些人明白,他们才会为大明打广告。”
“这样人才才会扎堆地来大明求职。”
虽然大明基本人才都能自己培养,但是天才可不是培养出来的。
在哪一个世界都稀缺的,从来就没有说自己的人才充足。
缺的就是那些天才级人才,而不是普通型人才。
大明现在要招揽的人才,其目标明确,就是招募和吸收天才级人才。
不论是知识型的还是武道型的,大明都要,有多少吃下多少。
唯有这样吸收,才能让大明更加强大。
诸葛卧龙、房玄龄、于谦、王阳明、海瑞、杜如晦、狄仁杰等人都在准备各类应对工作。
就是为了把大明的态度以及各种治理全部摊开。
再好的制度和体系,要是没有人执行也就是走一个形式。
朱由校现在不怕的就是其他国家模仿。
怕的是其他国家对人才的封锁。
开始九州诸国全部出使大明,等这些精英明白后, 一定会对自身国内人才设置障碍。
朱由校最担心的就是这个。
其他的事情,朱由校已经不放在眼里了。
大明有这个底气。
拿下隋州,朱由校便已考虑到九州大势上的格局变化。
也不怕其他国家联合围攻大明。
毕竟千秋大劫就要来了,各地都出现了异常。
天灾人祸都会发生。
而朱由校花费了百年时间的积攒家底。
便是两千亿人口吃大明的粮食,都能保证十年内充足供应。
这是在颗粒无收的情况下。
若是产粮,只是产量低,大明可以维持三十年左右的国家粮食危机的应对。
所以朱由校一点不怕天灾,唯独忌惮的是人祸。
是那些大势力与其他外在势力的勾结。
这才是最可怕的。
大明已经表明参与九州争霸,与其他国家产生摩擦或发生战争。
朱由校同样做好了心理准备。
大明现在不怕战争,也不怕其他势力的算计。
唯独对外部势力未知,不知道那些外部势力对九州的伤害有多大?
大势力的目的无非是收割九州气运。
以九州气运破境更高境界,这是那些超级强者的最大目的。
至于世俗权力,这些超级强者根本不在意谁执掌九州。
他们只在意自身武道之路有没有前进。
这些担忧,朱由校都没有拿在朝会上讨论。
也害怕自己的臣子好多人心里承受不住,会干出些蠢事出来。
他只能自己一个人承担,至于他的布局和操作,不理解不要紧,听指挥即可。
诸葛卧龙倒是察觉到他的意图,同样没有声张。
默默地配合朱由校进行战略性物资储备。
要是按照大明帝国集体推断,朱由校的行为有些过分。
超出他们的认知。
诸葛卧龙却明白得很,多准备战略物资,这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
不理解不等于不支持。
朱由校最满意诸葛卧龙这个首辅,从未想过更换,便是诸葛卧龙的理解。
人家没有看明白,却懂得默默地配合和支持。
不动声色地便配合朱由校完成大明帝国应对危机的储备。
这非常重要,作为大明帝国内政一把手,眼光和战略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