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多少钱就可以发展这个生态农业呢?”一位村民举手问道。
王一鸣理解大家的担忧,他微笑着解释道:“生态农业的初期投入确实会比较大,包括购买有机肥料、生物农药、改良土壤等。但是,一旦生态农业形成规模,其收益也会远远高于传统农业。而且,我们还可以通过申请政府补贴、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来降低初期投入。”
这时,一个叫田大壮的年轻小伙子站了起来,他兴奋地说道:“我看见外面很多人卖生态大米,价格都比我们的大米高很多。咱们这儿可以把生态农业和养鸭结合到一起,实行稻鸭共育。这样既能节省成本,又能提高大米的品质和产量。”
王一鸣和林晓听后,都露出了赞许的神色。他们觉得田大状的想法很有创意,也很符合稻香村的实际情况。
田大壮的话激发了林晓的回忆,兴奋地她描述着自己小时候放鸭子的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与鸭子们在田野间奔跑、嬉戏,那份纯真和快乐仿佛又回到了她的身边。
当大家讨论到鸭种的来源时,林晓笑着说:“那还不容易?买鸭蛋孵啊!就去那些有鸭子放养的人家收鸭蛋,也可以去孵化场直接买小鸭苗也是可以的。过去我们都偏向于买母鸭,希望母鸭可以下蛋。现在看来,公鸭也有它的价值,公鸭可以吃肉,鸭绒还可以做羽绒服……如果我们能把这个产业生产起来,那将是一个一条龙的企业。”林晓越说越兴奋,村民们的希望也瞬间被点燃!
王一鸣听后,眼睛一亮。他觉得林晓的这个想法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
他立刻分配田大壮和他弟弟田二壮上网搜索鸭苗的购买网站,并要求他们仔细比较质量和价格。
这两兄跟着王支书已有一个多月了,两人算是村子里的人才,除了读书不好,其他样样都行。兄弟俩游戏成瘾,父亲寄回家的学费和生活费都被他俩充成游戏币了,母亲被他们气出了毛病,就把他两个送给王支书管教了。他们的父亲长年在非洲打工,母亲在家陪读,这两孩子是双胞胎,都在乡里读初二,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年级倒数第一和第二,学校让他妈没收他俩手机,他俩不服,干脆辍学了。
王一鸣利用他俩上网的优点经常给他俩分配任务,村里开会也点名要他俩参会。有时让他们做会议录,有时让他们查资料,有时也让他们发表意见……
有时还带着他俩在村上的各家各户走访,看看各家劳动的辛苦,又让他们询问村民中谁会养鸭子?并记下名字。
哥俩合作将收集的信息向王支书汇报,听王支书说如果能够将鸭子的养殖、加工和销售等环节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到时候,稻香村的生态业园将会走出村庄,走出大山,也可能迎来全国各地人才或游客,哥俩兴奋极了,二壮突然问大壮能不能他俩一起在家养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