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儿被鸿儒接回来之后,这个家庭就像是被注入了一股鲜活的生命力,迅速焕发出新的生机。
静儿回来没几天就仿佛完全变了一个人,从之前可能的郁郁寡欢变得活蹦乱跳。她在院子里跑来跑去,那小小的身影如同一只快乐的小鹿,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她的调皮、活泼和开朗就像春日暖阳下盛开的花朵,尽情地绽放着自己的美好。这是孩子内心世界得到安抚的外在表现,就像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静儿回到熟悉的家庭环境,得到了家人的关爱,她内心的安全感迅速回升,使得她原本被压抑的天性得以释放。
她不仅自己充满活力,还学会了主动帮妈妈做事。和妈妈一起照看妹妹,一起唱摇篮曲哄妹妹睡觉,这一幕幕温馨的场景,就像家庭画卷中最动人的色彩。她还开始尝试承担家务,学会了扫地,这表明她在努力融入这个家庭,想要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家庭成员。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孩子在家庭环境的积极影响下,开始有了利他行为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发展有助于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
然而,孩子毕竟还是孩子,静儿也会在帮忙过程中添乱。刚扫干净的院子被她摆满很多石头、砖头,还会玩泥巴弄得全身很脏。这就像平静的湖面偶尔泛起的涟漪,虽然有些许破坏秩序,但也是孩子探索世界、发挥想象力的一种方式。孩子们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探险家,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有时候会因为不懂规则而做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然而,鸿儒有时却难以抑制自己对着静儿怒吼起来。表面上看,这似乎仅仅只是一位父亲对于孩子顽皮行径所表现出的不满与嗔怒,但实际上,其背后所潜藏的却是错综复杂的情感脉络。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鸿儒这般举动或许源于他内心深处对于静儿那殷切的期许。他满心期盼着静儿可以迅速融入家庭生活的轨道,成长为一个通情达理、温顺乖巧的好孩子。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是,鸿儒本人也许正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再加上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理念如影随形,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使得他在面对静儿时偶尔会情绪失控。
据教育领域专家们的深入研究发现,为数众多的家长在教导子女的过程当中,均或多或少地出现过类似这样情绪暴走的状况。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未能掌握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并且在耐心方面亦有所欠缺。可是,如此这般的吼叫行为极有可能给静儿幼小的心灵带来不容忽视的冲击与影响,宛如一阵狂暴肆虐的飓风,轻而易举便能将柔嫩脆弱的幼苗摧残折断。更有甚者,某些时候当鸿儒无法完全掌控住自己汹涌澎湃的负面情绪时,甚至还会失手抽打孩子。
那些平日里被深深压抑在内心深处的种种复杂情绪,仿佛是一座随时可能喷发的火山,又好似一只被困于牢笼中的猛兽,一直在等待着一个爆发的契机。而这道最后防线,就像是一层薄如蝉翼的窗户纸,看似坚固无比,但实际上却脆弱得不堪一击。
终于有一天,当那层防线被无情地冲破时,所有积压已久的情绪瞬间喷涌而出,其势之猛,犹如决堤的滔滔洪水一般,以排山倒海之势汹涌而来,让人猝不及防且一发而不可收拾。
被打过之后的静儿,心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她害怕自己会因为这次挨打而被父母狠心送走,从此失去温暖的家庭和亲人的关爱。于是,这个原本有些调皮捣蛋的小女孩,一下子变得乖巧懂事起来,不敢再有丝毫的任性妄为。
而作为父亲的鸿儒,则认为对于孩子来说,有时候适当的体罚也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他觉得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让孩子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不良行为习惯。
所以,在看到静儿因挨打而变得听话后,他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气,同时也坚信自己这样做是正确的选择。但是打完孩子后也会心疼后悔。
这样几次慢慢就循环了起来,这天,静儿又不小心打碎了碗。鸿儒刚抬起手,看到静儿惊恐的眼神,手在空中僵住了。他想起上次打了静儿后,夜里静儿梦中的啜泣声,那声音就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
鸿儒站在那简陋的泥瓦房里,周围是斑驳的墙壁和几件破旧的家具。他缓缓放下手,叹了口气。静儿瑟缩在角落里,小手紧张地揪着衣角,一双眼睛怯生生地看着他。鸿儒蹲下身子,轻轻抱住静儿,说:“宝贝,不怕,爸爸不怪你。”静儿哇的一声哭了出来,紧紧抱住爸爸,那哭声里夹杂着太多的委屈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