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树上叶子都掉了一个精光,地上落了一层黄叶,光秃秃的树枝上小鸟飞来飞去,很是匆忙,好像要在冬天来临以前多吃几个虫子,多储存些脂肪好过冬。
地里大多只留短小的谷茬、豆茬、高粱杆茬立在地里,碧云看着二勇拿回来的曲辕犁,点点头。
二勇把犁递给放到地里,那犁在阳光下闪耀着温润的光泽,村长忙对自家老大点头,姜山对弟弟姜河点点头,他俩忙套上绳在前牵引,村长扶住犁梢,俩兄弟一起使力,曲辕犁动了起来,犁铧切割过土壤,翻起一道道乌黑的泥土,散发出特有的土香。随着曲辕犁的深入,土地渐渐变得松软,姜山兄弟俩感到手中的绳子似乎变得更加顺滑,深吸一口气,加大了步伐。村长则紧跟其后,眼睛紧盯着犁尖,生怕有丝毫偏差。兄弟俩的心意相通,仿佛一人之身,动作协调而流畅。
“爹,这新犁太好用了,省力又出活。”姜山兴奋的喊道。
姜河也不住点头赞同哥哥的说法,眼中闪烁着对新犁的喜爱。。
村长闻言,也不住点头,笑容遮都遮不住,让兄弟俩停下来,用脚碾了碾犁出来的土,又蹲下去用手丈量了一下深度。
“吃力吗?”
“没有爹,比直犁省力多了。”
“嗯,我扶着也轻松很多,犁地比直犁深。”
“这犁吃土深,曲辕能够更好地贴合地面,后面扶犁人就轻松,前面拉着也省力。”
村人看着爷三停着不动,也纷纷上前查看结果,都是积年老农,都是行家,看着犁出来的深度就知道这曲犁比直犁好,村长扶着他们都能看出不吃力。
“来,姜山姜河,三大爷也试一把!”
“好嘞,三大爷咱们走起。”兄弟俩觉得今天的力气使也使不完。
……
接着村人有的上去接姜河姜山,有的抢扶犁,争着抢着都想感受新农具,这农具在农人的心里那可是宝。有了这新犁,大家伙可以多开几块地,也可以把自己家的地比过几遍,精耕细作产量一定会高。
碧云看到众人的反应就知道这犁具得了大家的喜欢,她对曲辕犁很是有信心,在现代六七十年代华夏还在使用,可是直面村里人对曲辕犁的喜爱她还是很欣喜,特别是看到这些村人那微红的眼眶。
村长那双布满皱纹的眼睛里闪烁着泪光,那是激动与感激的泪水。他抚摸着曲辕犁的木质纹理,仿佛那是无价之宝,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这下好了,这下小子丫头可以多吃一口粮了!”
村民们也纷纷围拢过来,他们有的好奇地打量着曲辕犁,有的想摸又不敢,好像怕重了就摸坏一样。
妇女们开始憧憬着多种几亩地后孩子能多吃些,白白胖胖的如何喜庆,男人们则更实际一些,关系好的几家商量合伙定做曲辕犁。
碧云看到想看到的结果后就离开了,她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她特别怕村人反应过来感谢她,她受之有愧,这也不是她发明的,她只是拿来主义。
她在书上看到曲辕犁在最开始叫江东犁,操作时犁身可以摆动,富有机动性,便于深耕,且轻巧柔便,利于回旋,适宜了江南地区水田面积小的特点,因此短曲辕犁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
所以她就想,曲辕犁也许早就在江东使用上了,大楚的官员精力不放在农耕上,所以没有大范围推广。
春婶看着碧云开心的回来,好像做了件天大的事,有些小洁癖的小娘子,一点没有看到裙子和鞋上的土,她拉要人拿起土掸子帮着弹去,不然反应过来后屋子又要大收拾。
她这些年真是很少做些家务,夏柳收拾起来快,可是细节上老能让姑娘挑出毛病来,姑娘要自己上手,夏柳又不让,这俩孩子过几天就要来这一招。
“娘,姑娘,我们回来了……”
碧云刚才听到下院门响,还以为是二勇回来了,没有想到是小芽和小天回来了,后面还跟着三勇。
“三勇,你知道小宜和浩哥的消息吗?他们受伤没有?”这也是压在碧云心中的忧虑。
春婶忙把众人让回屋里,她也想知道她男人的近况。
三勇本来就是小宜和浩哥留下找碧云的,他们想知道碧云的情况也想让碧云知道他们安全。
“二位爷都好,没有受伤,那些黑衣人是冯氏的死士,冯氏的底蕴差了点,那死士练的不伦不类的,如果和一开始一样都用箭,那我们这次就吃大亏了,可是我们的人里外一夹击,二子哥和高力哥他们功夫又高,那些死士实战少自己就乱了阵角。后来二位爷就跑进东边的罕山,带着冯氏的人绕了几天,冯而永就收兵了。”
碧云听了三勇的话,觉得太容易了些,“一点伤都没受?我怎么看到小宜和浩哥都受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