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天宝曾读过书,还在蜀地老家当过两年掌柜,也算是有过一些阅历。
但在萧老爹看来,这些经历实在不值一提。
在蜀地时,他最远也就到过县城;自从在绿柳村定居后,仅去过两次莱州府城,而且每次都是来去匆匆。
因为见识有限,他的眼界和思维方式都比较简单。
对于乔大爷亲自上门签订合约带来的好处,萧天宝只看到了直接的经济收入,没有深入思考其他潜在影响。
听了萧老爹的话,他也没多想,见家里竹篾藤条存货不多,就叫上萧正道和萧安民一起进山砍伐,补充材料。
自从和乔家签了约,父子三人频繁出入山区。
随着附近资源逐渐减少,他们不得不前往更远的地方,这无疑增加了劳动时间和强度。
看着萧天宝带着两个儿子毫无顾虑地出发,萧老爹忍不住叹了口气。
他明白不能指望萧天宝复兴萧家,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孙子们身上,尤其是被了空大师特别提及的萧有为。
考虑到萧有为年纪还小,启蒙教育可能得等到明年春天。
所以,当下最重要的是给大孙子们安排合适的教育。
每次李海泉来访,萧老爹都会打听镇上私塾的情况,还亲自去白沙镇考察。
白沙镇上有三家私塾和一所由赵员外资助的学堂,各有各的特点。
萧老爹对李海泉曾就读的那所私塾评价最高,虽说李海泉自身没取得什么成就,但这并不代表夫子水平不行。
实际上,白沙镇近年来有名的秀才大多出自这所私塾。
当然,这所私塾学费较高,入学要求也很严苛。
萧老爹开始盘算家里的积蓄,除去必要的生活开销,现有的钱要供两个孙子上学确实有点紧张。
不过……
萧老爹的视线落在小院外坡地上的果树上,心底终于拿定了主意。
送两个大孙子去读书这件事,实在不能再耽搁了。
他打算把一些能往后推的开支延迟,趁着私塾秋季扩招的时机,尽快送孙子们入学。
想到这儿,萧老爹放下手中的烟斗,起身朝着放置农具的角落走去,准备拿锄头到田里查看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