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在这里回归了最纯粹的模样,摆脱了功名利禄与分数的枷锁,纯粹为满足求知欲而生。
要知道,传统学堂培养学子多是奔着科举入仕、加官进爵而去。
可这所学校里的学生,家中长辈大多站在大清的对立面。
让这些满腔热血、心怀异志的孩子接受传统教育,再去考取功名?
先不说能不能考,单论结果,难道要他们学成中举之后反戈相向,屠戮自家亲人吗?
在这般开明先进的新式教育体系滋养下,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彻底激活。
绝大多数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将课程安排的满满当当。
他们的课表上填满了各种各样的课程,从哲学到科学,从文学到艺术,从修炼到技术。
鲜有人不选课,逃课这种乱象更是从未滋生。
毕竟,若无心向学,又何必选课,多一门课便意味着多一份学费支出,大家心里都有本明白账。
不仅如此,学生们还被赋予了“课程设计师”的权力,倘若个人兴趣爱好太过小众或者方向新颖,学校尚未开设相关课程。
学生只需向校方反映,学校便会动用各方资源,寻觅专业人才前来授课。
学校会不惜一切代价,联系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邀请他们来到校园,为学生们传授知识。
要是没有现成的专业教师,而感兴趣的学生又足够多,校方就会大胆开设研讨课。
学生们自行组队,依据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一头扎进知识的深海,查阅典籍、交流探讨、反复试验。
他们在图书馆里翻阅古老的书卷,在实验室里进行着一次次的尝试,在讨论室里激烈地争论着。
每到学期末,学校还会组织一场特殊的考核,绝非传统的纸上谈兵,而是对学生一学期研讨成果的实战检验。
考核现场气氛紧张而热烈,学生们展示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接受着老师们严格的检验。
一旦考核通过,那可是喜从天降,学校会慷慨地为每个学生发放科研奖金。
这既是对他们努力钻研的认可,也是助力他们后续探索的资本。
毕竟,这算是为华夏教育和知识领域开疆扩土。
更为有趣的是,学生们还需内部推举出一名佼佼者,担任这门学科的特聘教师,将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悟分享给后来者。
如此良性循环,使得研讨课备受欢迎,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样的模式,导致许多学生,都纷纷投入研讨课程之中。
毕竟,彼时列强环伺,华夏大地风雨飘摇,往昔的神话传说似已远去,国土之上再无神话强者镇守。
但有志之士从未放弃,他们奔走呼号,为国家命运拼搏,力求完善华夏修炼体系,筑牢民族根基。
学校里的学生们,作为时代最热血的脉搏。
心中那为国为家的豪情壮志熊熊燃烧,又得到学校全方位的支持,怎会不喜欢这种救国的研讨课程呢?
校方对这般积极奋进的景象自然喜闻乐见,在他们眼中,当下的华夏急需创新力量,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旅人渴望火把。
毕竟大清这么多年的传统和保守,没有铸造出一个神话境。
这种开明、自由、先进的教学理念,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而这所大学,更是后来与清北大学组合成华夏大学的前身———中外联合大学。
正因为有这所大学的存在,为华夏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才,成为了华夏民族复兴道路上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