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学生报社,一听到宇道的事迹,就迅速行动起来。
学生记者们,一个个满怀对新闻的热忱与使命感,人手一本采访本和一支笔。
那兴奋又紧张的模样,就像即将出征的小战士。
他们急匆匆又小心翼翼地穿梭在校园里。
他们深入课堂,趁着课间休息那短短几分钟的间隙,赶紧拦住那些参与过生肖讨论课的同学。
“同学,能谈谈宇道在生肖讨论课上分享的内容吗?哪个部分让你印象最深刻?”
学生记者们一脸礼貌,可语气又急切得很。
有的同学一回忆起,宇道讲述生肖起源的神秘传说。
眼睛立马放光,滔滔不绝地讲起来,仿佛自己又回到了当时的课堂。
有的同学,则对宇道解读生肖与传统哲学的关联赞不绝口,兴奋地边说边比划着,手舞足蹈的。
学生记者们眼睛都不眨一下,仔细聆听着同学们的回答。
手中的笔,不停地在采访本上记录。
连同学们当时那震撼的表情都不放过——眼睛瞪得圆圆的,嘴巴微张,满是不可思议与赞叹。
随后,学生记者记者们,又马不停蹄地找到了李教授。
在李教授那堆满书籍,几乎连落脚地方都快没了的办公室里。
他们一个个围坐在教授身边,像连珠炮似的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
“李教授,您能讲讲宇道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吗?”
“比如他的讲解方式、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李教授推了推眼镜,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开始详细地讲述着宇道的出色表现。
回忆起课堂上宇道旁征博引,将古籍中的记载与现代研究巧妙结合。
论述过程中引经据典,金句频出,吟诗赋颂,幽默风趣!
李教授不住地点头,对宇道的文化分享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很快,一篇名为《校园里的文化新星——宇道与他的生肖传奇》的报道,风风火火地刊登在了学生报的头版。
报道里,生动地描绘了宇道站在讲台上的风采。
他身姿挺拔,眼神坚定而明亮。
手中拿着自制的生肖文化资料,绘声绘色地解读十二生肖。
“宇道同学的讲述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们对生肖文化认知的盲区。”
“宇道同学自谦抛砖引玉,鄙人便是砖头下的柔软泥土!愿给先生这个‘砖头’,当一个柔软的垫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