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方接了林海与黄氏回京后,建武帝打着退位后到臣子们家中溜达的旗号,不时到八公与林府溜达一圈——主要是云林府,借机看看林海,私下里也时刻关注着林海的成长。
林海渐渐长大既不像黄氏也不像林方,好在他也长得像他的母亲肖才人,宫中之人尤其是隆盛帝几乎没有见过肖才人,这才让林方的心稍稍安稳。
林海十二岁中秀才案首后,林方又按照前太子所言给林海取了字:如海。
三年后,林方病逝。临终前建武帝来看他,他请求建武帝直到林海中举前不要再对他过多关注。并答应建武帝等林海中举后告诉他这一切,去留任凭林海自己做主——建武帝一一答应。只是忍不住还是想照顾自己的孙子,所以在林海科举时,一再告诉隆盛帝看在林家几代忠心的份上多关照一下林海。
他自认为人不知鬼不觉,其实他的行为私下里早引起了隆盛帝的怀疑,只是多方查证也拿不到什么证据;何况黄氏一直当林海是自己的亲儿子,对林海的态度也让人无法怀疑。但隆盛帝始终存疑问,一直未放下此事。
信的最后,林方留了话:海儿,家中财产均在林忠管理中,你拿到了这个盒子之后他自会将家产与你说明,所有钱财均留于你使用,每年可适当照顾一下林氏族人。在保得性命安全的前提下,你是否认祖归宗均由你自己定。若你同意,将来能有一子过继在林家的名下足矣。
若是原主林如海,看到这个藏了十八年的秘密必会在心中掀起惊涛骇浪:或是惊喜自己的真实身份,或是悲伤自己的身世与林家的不幸?可云天明不是原主,无法共情,他甚至好像只看了一个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不过,林家如此忠义仍然让他动容。尤其是林方,心中藏着这样的事,在每一次面对黄氏时怕是时时不安吧。想到他那早夭的儿子以及此后再无子嗣时一定是愧对林家的列祖列宗。这,恐怕也是他不到天命之年便过世的主要原因。
看完了林如海的书信,云天明又拿起另一封薄薄的书信,抽出来一看果然是他亲爹——前太子的那封信。他细细读完后又打开当年太子妃让太监带到林府的那个小檀木盒子,里面也是一块玉佩,就如林方在信中所说是皇家诞生子嗣时都要给的“身份牌”——一块白色的和田玉佩,上面刻着一条小小的龙。
看着两块玉佩,云天明陷入了沉思。
他想了想整件事,现在知情人只有建武帝和他了。不,还有一个太监常喜,想必常喜定会把这秘密守到棺材里去。建武帝是知道他中举后林方会告诉他此事的,但只要自己不主动去找建武帝,建武帝总不会现在就派人把他带回去吧?何况他还有个“不能人事要去民间找偏方”的说法在前——他深感自己当时编造的这个谎言是多么高明,至少有三年时间让他找出自己到底来到了哪里!
此外,云天明突然想透了几百年前他读红楼梦原着时怎么也想不明白的几个问题:林如海做为兰台寺大夫和巡盐御史定是皇上的心腹,且他唯一的儿子早夭以及他后来的身死都充满着阴谋的味道,在江南那样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居然无人保护他?若他是前太子的儿子,那这事就说得通了。说明他只是太上皇的心腹,而皇上后来可能知道了他的身份,不仅不想护着他,甚至有可能本就是皇上做下的,既除了隐患又给江南盐商吃了定心丸。而此时的太上皇已老迈,没有护住林如海。
有后世红学家说林如海虽身居巡盐御史这一要职,其实也不过是正七品的官,这种说法大错特错。张岱在《夜航船》的《选举部,官制》中有明确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