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会后,武大郎独自一人在御书房踱步,手指一下一下敲击着桌面,发出沉闷的“咚咚”声,仿佛敲击在他心头。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山雨欲来的压抑感,让他感到一阵烦躁。
他敏锐地察觉到,贵族们对改革的抵触情绪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愈演愈烈,就像一口即将喷发的火山,随时可能爆发。
“难道他们真的要鱼死网破?”武大郎低声自语,眉头紧锁。
他能感受到,一股暗流正在宫廷深处涌动,阴冷而危险。
果不其然,没过几天,各地就传来消息,一些地方贵族开始公开抵制改革,煽动百姓闹事。
更可恶的是,各种谣言在民间迅速传播,说改革是为了加重百姓负担,是为了让武大郎自己中饱私囊。
“这帮家伙,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武大郎猛地一拳砸在桌子上,发出一声巨响。
他知道,这是旧贵族们在背后搞鬼,他们这是要破釜沉舟,和他决一死战!
武松听到动静,立刻冲了进来,看到武大郎阴沉的脸色,关切地问道:“哥哥,发生什么事了?”
“没事,一点小麻烦。”武大郎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心中的怒火。
他知道,现在还不是发火的时候,他需要冷静,需要找到应对之策。
“哥哥,你别瞒我了,我都知道了。”武松一脸担忧,“现在外面谣言四起,百姓们人心惶惶,再这样下去,恐怕……”
武大郎拍了拍武松的肩膀,安慰道:“放心,我心里有数。”他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宫墙,
谣言如同野火一般蔓延,很快传到了柴进和包拯耳中。
“这帮家伙,真是胆大包天!”柴进气得直跺脚,“竟然敢散布谣言,污蔑大王!”
包拯则显得冷静得多,他沉思片刻,说道:“现在最重要的是稳住人心,不能让谣言继续发酵。”
“包大人说得对,可是该如何稳住人心呢?”柴进焦急地问道。
包拯捋了捋胡须,缓缓说道:“当务之急,是找出幕后黑手,将其绳之以法!”
武大郎听着他们的汇报,脸色越来越阴沉。
他知道,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看来,不动点真格的是不行了……”武大郎眼中闪过一道精光,语气冰冷,“传令下去,明日午时,召开朝会!”
武大郎没玩那些虚的,直接微服私访,深入民间,探听虚实。
他这次出行相当低调,就带了武松和几个亲信,便衣出行,跟做贼似的。
这天,他们来到一个热闹的集市。
武大郎穿着粗布衣裳,戴着斗笠,混在人群中,就跟个普通老百姓似的。
周围的百姓压根就没认出他来,该买菜买菜,该唠嗑唠嗑。
“哎,这新政到底咋回事啊?俺咋觉得有点悬呢?”一个大娘一边挑着菜,一边跟旁边的老汉嘀咕。
“谁说不是呢?听说要加税,俺们这小老百姓可咋活啊?”老汉愁眉苦脸地应和着。
武大郎不动声色地听着,心里默默记了下来。
他发现,百姓们担心的主要是税收问题,担心改革会加重他们的负担。
接下来的几天,武大郎走访了多个地方,接触了各行各业的人,了解到百姓们最关心的问题:税负、土地、教育、医疗等等。
他将这些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计划。
回到宫中后,武大郎立刻召集大臣们,根据百姓的意见,制定了一份更完善的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