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作为人类主要的生活必须品,可以说几千年来人类文明的兴衰都与细细相关,紧密相连。
虽然很多时候,粮食的作用非常重大,但我们从已知的历史来看,它的生产方式还有相应的实用技术,在进入现代之前根本没有太大的技术进步:五千年前是刀耕火种、四千年前开始轮耕轮作、三千年前井田套作、两千年前开始有铁犁耧车、直至一千年前才开始研究育种、增肥,而到了一百年前的近代人类才研究出的化肥、耕作机械和育种这带动农业发展的三大黑科技。
当然,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在这隋末时代,有关粮食的两个有意思的地方。
首先就是这个时代的粮商,大多数基本上做的都是转口贸易,简单点说就是商人从甲地收购原粮未经处理的带壳谷物,然后用商队运往乙地贩售或运至仓库囤积待售,并以此谋利,并不涉及粮食的精加工。
因为在这个时代,想要搞粮加工的话,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畜力,因为在这个时代要给谷物脱壳,办法看起来虽然多,有磨、碾、碓、扇车、罗等方式,可没有一项是能够节省人力的,尤其是“碓”这项目,甚至为此设置出了一个刑罚来,也即是专门针对妇女的“舂刑”
所谓“舂刑”,是古代对妇女犯罪施用的五刑之一。犯罪妇女在施以黥脸上刺字、劓割鼻子等肉刑后押送官府或边境军营,服晒谷、舂米之劳役,为五刑中较轻的刑罚。
虽然“舂刑”比较起五刑中的其他四项来看要稍微人道一些,但想想看一个妇女要常年累月用棒子舂米肯定是很惨的。
:五刑的其他四刑分别是:拶刑,用夹板夹手指杖刑,用木杖打屁股幽闭,用木槌打腹部致使子宫脱落,使其失去生育能力骑木驴……这就不解释了!
当然了,精加工这一块,因为肯定有利可图,所以自然还是有大商会做,但其中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因为古代没有较为精密的谷物脱壳技术,如稻米、高粱、大麦这些原粮一旦经过舂、碾、碓等方式脱壳后,基本上得到的都是粉碎的颗粒状成品,于是商人们会把从中筛选出的较为完整的粒状物作为贡品来运作。
而普通的百姓还有地主老财们,正常的操作就是把原粮存储在仓库,要吃用了就去取出来现舂现碓,即便是城市里的非农业人口,也很少有人直接去粮店购买加工过的精粮,因为精粮的人力成本很高,价格要比原粮贵上很多。
不过,情况到了黄小刚这里,这些困扰古代人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作为一个混到了文凭的钣金机修工,并且还参与过一段时间的农机销售,什么脱壳机、碾米机、脱粒机等等这些农机具的构造原理他自然是手到拈来的,然后虽然这个时候他还造不出什么蒸汽机、内燃机,但简单的水轮机还是难不倒他,况且便是畜动力也能带动这些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