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纷纷点头。当下,鲁智深、武松和李逵率领本部人马,在忠义救国军一部的协助下,对残余土匪展开最后的清剿。土匪们在多方夹击下,终于无力抵抗,纷纷投降或被歼灭,后方隐患得以消除。
解决完土匪问题后,众人又开始商讨如何加强防御,应对高俅可能的报复。李俊提议:“我们可利用周边的山川地势,构建更坚固的防御工事。尤其是水路,要加强巡逻和布防,防止朝廷水军突袭。”
林冲也说道:“陆地上,我们要在各个要道设置岗哨,密切关注朝廷军的动向。同时,加强训练,提升兄弟们的战斗能力。”
杨昭也表示赞同,并主动提出忠义救国军可以负责部分防线的防御工作。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防御计划迅速制定并开始实施。
然而,就在此时,从朝廷内部传来消息,高俅为了挽回颜面,竟然向皇帝谎报军情,称梁山众人勾结外敌,意图谋反,请求皇帝调遣全国兵力,对梁山进行大规模的清剿。皇帝听信了高俅的谗言,下旨调集各路大军,准备对梁山展开一场前所未有的围剿。
面对即将到来的全国兵力围剿,梁山众人及各方盟友能否抵挡得住?他们又将如何在这绝境中寻找生机,制定出破敌之策?这场关乎生死存亡的危机,究竟会如何发展?
第一百六十四章:绝境谋变,风云际会
听闻皇帝下旨调集各路大军围剿,梁山众人皆感压力如山。但在这绝境之下,众人并未慌乱,反而激起了更强的斗志。
宋江召集所有头领,面色凝重却又目光坚定地说道:“兄弟们,高俅这贼子颠倒黑白,竟引得皇帝调全国兵力来剿我们。但我们梁山替天行道,问心无愧,绝不能坐以待毙。”
吴用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此次围剿规模空前,我们仅靠自身力量,实难抗衡。必须广纳贤才,联合更多受朝廷压迫的势力,方能有一线生机。”
众人纷纷称是。于是,梁山立刻派出多支小队,前往各地联络。燕青凭借着出色的交际能力,前往北方,试图说服一些绿林豪杰加入。戴宗则日夜兼程,奔赴南方,寻找那些不堪朝廷赋税之苦,揭竿而起的农民义军。
与此同时,杨昭也利用自己的人脉,联系忠义救国军在各地的旧部和朋友,期望能扩充力量。王猛则带领护河义军,在周边地区发动群众,招募新兵,储备粮草。
在各方努力下,消息逐渐传来。燕青成功说服了北方几股颇具实力的绿林势力,他们听闻梁山义举,决定率部前来相助。戴宗也带回好消息,南方的几支农民义军愿意与梁山携手抗敌。
然而,联合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些势力虽对朝廷不满,但对梁山的实力和未来心存疑虑,态度摇摆不定。还有些势力,内部意见不一,难以迅速做出决定。
就在梁山众人努力整合各方力量时,朝廷那边,大军已在逐步集结。各路将领接到旨意,不敢怠慢,纷纷点齐兵马,朝着梁山方向进发。
在这风云际会的关键时刻,梁山众人能否在大军压境之前,成功联合更多势力,壮大自身力量?面对即将兵临城下的各路朝廷大军,他们又能否找到破敌的关键策略,在绝境中实现逆转?这场决定梁山命运的大战,究竟会走向何方?
第一百六十五章:众志成城,厉兵秣马
时间紧迫,梁山众人争分夺秒。为了争取那些态度摇摆的势力,宋江亲自修书,言辞恳切地表明梁山替天行道的决心,以及联合抗敌的诚意,派能言善辩之人快马加鞭送去。
随着各方势力的回应陆续传来,好消息不断。那些原本心存疑虑的势力,在看到宋江的书信以及梁山为联合所做出的努力后,纷纷被打动,决定加入。一时间,各地义士豪杰,如百川归海般朝着梁山汇聚而来。
梁山上下一片忙碌景象,新加入的兄弟们与原有的梁山好汉、护河义军、忠义救国军等迅速整合。林冲、秦明等将领负责对新兵进行高强度训练,传授战斗技巧和实战经验。
李俊则带领水军,在周边水域日夜操练,加固水寨防御。他们打造了更多坚固的战船,在河道中设置了更加隐蔽复杂的暗礁和水雷。
吴用与杨昭等人整日商讨战略布局,根据新加入势力的特点和专长,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他们研究地形,绘制地图,标记出每一处可能的战场和防御要点。
与此同时,后勤方面也在紧张筹备。王猛组织人手,在各地筹集粮草,确保大军在战时的物资供应。铁匠们日夜赶工,打造兵器盔甲,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足准备。
然而,朝廷大军的集结速度同样惊人。先锋部队已经距离梁山不足百里,后续大军正源源不断地赶来。探子不断传来敌军的动向,每一条消息都让梁山众人感受到大战临近的紧张氛围。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梁山众人虽已众志成城,但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朝廷大军,他们精心筹备的防御和作战计划能否奏效?在即将打响的大战中,又会有哪些意想不到的变数出现?梁山的命运,此刻悬于一线。